春节期间家庭饮食的变化
换句话说,食物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吃喝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吃喝要求不高,只求吃的。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高。既要考虑满足口味,又要考虑营养均衡,吃得健康、有品位、有味道。
我父母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在他们那个年代,一日三餐都是米汤加红薯。菜都是水煮的,一年到头难得吃几次油水,更别说鸡鸭鱼肉了。困难的时候,连米汤都喝不下,只能用开水吞红薯,嚼野菜。节假日只能吃一碗饭。那时候的人每天都在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
30年前的小城镇和乡村,工业匮乏,经济落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差,像样的副食和消费品都很少,所有商品都需要凭票限量供应。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做些咸菜、萝卜干、大蒜、姜片之类的腌制咸菜熬粥。而且饼、蛋、鱼丸、肉丸、鸡鸭鱼肉在当时都是很少见的食物,平时不能吃,有客人来的时候和过年的时候都要吃。
小时候除了过年,就盼着有人结婚,因为结婚的时候要办酒席。不仅可以吃到鸡鸭鱼肉,还有很多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好吃的东西。80年代中后期,舅舅结婚,酒宴上有各种好吃的,比年夜饭还好吃。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激动得都顾不上妈妈平时教我的礼仪了。我吃得像猪一样,吃得像猪一样。直到现在,我还忘不了舅舅结婚时的场景,以及酒席上的美味佳肴。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人民的餐桌也在发生变化。鱼、蛋、奶、水果、蔬菜、五谷杂粮、山珍海味,各种琳琅满目的食品,甚至昂贵的进口食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鱼大肉的餐饮模式逐渐退出了乡镇百姓的餐桌。乡镇人的饮食开始讲究清淡均衡营养,一日三餐多为鸡蛋、牛奶、果蔬、五谷杂粮。
30年来,乡镇人的饮食从吃不饱到饱,从吃饱到吃好,吃好吃巧,讲究营养均衡搭配。从解决温饱到关注健康养生,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进步,更是精神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