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永乐大典》原件失踪之谜,大典去哪儿了?

当中国国家图书馆开放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永乐大典》时,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上看,这些永乐大典是用嘉靖年间的皮纸制成的,每本书的背面都注明了当时的复录官员,而且这些官员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因此可以推断,这些永乐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抄本。人们习惯把永乐初年的版本称为原版,把嘉靖重刻的版本称为复制品。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能看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翻版。《永乐大典》11095卷原件至今未找到,其去向也未被准确记载。

围绕着《永乐大典》,学者们称之为中国图书史上最大的谜团,关于原著的第一个说法被清代的火烧论所毁。乾隆九至四十年间,清朝对宫中书籍进行了清理,所有的珍本书籍和记录都被收集在一起,编成《天禄林朗书目》。《永乐大典》是图书中的庞然大物,有一万多册。如果原作在干青宫,就很容易找到。它怎么能不被列入天禄林朗书目呢?史书中关于乾隆年间大规模参观永乐大典的记录似乎也对原永乐大典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原永乐大典毁于干青宫的大火。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我在宫内外搜遍了《永乐大典》,都没找到。如果原作存放在清宫,为什么要在宫内外寻找复制品?

关于原作消失的第二个故事是,它被李自成烧掉了。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位后,匆匆出京。他把怒火发泄在北京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在这样一个乱世,没有人会关心一本书的存在和命运。永乐大典此时是否全部无声无息化为灰烬?比李自成更早的明朝宦官也不知道原来的《永乐大典》存放在哪里。如何证明李自成烧了永乐大典,只是猜测。虽然众说纷纭,但《永乐大典》原作数百年来从未出现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成为明末清初以前中国文化史和图书史上最解不开的最大谜团。

官方史书《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以记载史实著称。去年的早些年,我们花时间去讨论,去珍惜。永乐大典是嘉靖皇帝的珍品。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其登上文楼冲出大典。他一晚上下了三四次命令,又急又没礼貌,可见大典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皇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经向他说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抄写这本书。嘉靖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了两个收藏。在《明史》中大量关于嘉靖丧事和《永乐大典重录》的记载中,发现了几个长期被忽略的日期:嘉靖四十五年(1567),嘉靖60年12月14日崩,嘉靖45年,3月17日嘉靖皇帝在永陵下葬,4月15日隆庆皇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抄于隆庆元年四月,嘉靖崩于去年十二月。好像在别处保存在哪里和嘉靖皇帝没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礼仪时间表显示,嘉靖皇帝死后三个月下葬,是在隆庆元年三月,新皇帝表彰文士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然而,这不是转录完成的最终日期。所谓完成转录的日期应该是在4月之前。这样,嘉靖皇帝下葬和完成复本在时间上更接近。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来的“大典”下落不明。嘉靖的葬礼和真迹的消失如此巧合,真的是巧合吗?嘉靖皇帝比任何人都珍惜永乐大典。他对《永乐大典》的重录比较重视,但给后人留下了两部模糊不清的文集。他下葬后,原来的永乐大典就消失了。

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来说,要在死前拿走自己所爱的东西,无一例外都会选择陪葬。永陵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三月和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月。12年后,永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其地宫比定陵还大,大概在长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充分考虑了环境中原始“大典”的收藏?原来的永乐大典是和嘉靖皇帝一起葬的吗?在开放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合理的猜测。如果永陵地宫里真的保存着原来的永乐大典,那么400多年后它们还能完好无损吗?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如何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如果真迹永乐大典是嘉靖皇帝带入永陵的,那么出土的真迹无疑会震惊全世界。

但是,所有这些猜想,在永陵地宫开放之前,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原永乐大典,或许还有更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