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杀母是真的吗?
孔融杀母不成立,因为孔融曾经提出过“父母无恩论”,也就是说父母子女无恩,母子就像器皿和物品,而物品拿出来,自然与器皿无关!孔融甚至吹嘘“父母忘恩负义,孩子只是父母幸福的结果”。所以孔融杀母并不代表孔融真的杀了他的母亲,而是曹操给他戴上了这个大帽子。孔融是否真的提到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
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对曹操不满。孔融的人品不允许他认曹操,而且名声在外,说话重,导致了他的死。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与孔融直言不讳的性格有关。孔融初入官场,恰逢董卓掌控朝政。孔融和董卓激烈地争论着。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贬为北海郡,北海的黄巾军是最猖狂的地方。最终,孔融在刘备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汉献帝迁都后,孔融被任命为少官。
曹操平定北方后,只处于自我克制状态的孔融,居然要曹操把钱还给汉献帝。曹操对他怀恨在心,恰逢孙权特使来访。恐龙也没说什么,又向死者诉苦。这一次,他彻底惹恼了曹操,最后杀了他。
而曹操因为孔融的蛮横之言,对他进行了指控。孔融当时的原话是:父子是什么关系?就其本义而言,师大维的情欲是对母亲的,也有嘲讽的意思。也就是说,父子之间的什么亲情,说到底只是他情欲的生理需求,而生下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容器,事情到了那一天就会水落石出。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东汉孔融,曹操抓住这一令人发指的言论,大做文章。他理直气壮地杀了孔融的一家人。孔融七岁的儿子也在离开那句名言后上了断头台,然后就有了孔融杀母的传闻。
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继蔡邕之后,他是一位写作大师,也擅长诗歌。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孔融的文学作品。死后悬赏招募其文章,将孔融与王灿、陈琳、徐干、阮_、应_、刘真等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孔融之体妙,人之有过;但是,你不能持有一种理论,你不能谈论它。至于它,它是可笑的。而这对杨()和班(班固)都有好处。"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有诗、颂、铭、议、六字、文、表、令、秘书二十五篇。但这份有限的遗产在后世失传了,大部分只是片段,其中只剩下八首诗。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体是传播启蒙,宣扬仁政,推荐人才,评论人物,发表对时政的看法,锋芒毕露,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整理文字优雅丰富,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的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歌,孔融散文的特点是文笔犀利幽默。
从整体上看,他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和文字的对称,具有浓厚的情侣氛围,这也是孔融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地方。与此同时,人们又指出他的文章“文笔细腻”、“笔锋直爽,以气传神”(《刘中古文学史讲义》),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 * *同流。与散文相比,孔融的诗歌是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