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课文

这几年课改实施以来,各种教育理论真的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一头雾水,也让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在各种教育理论中迷失了方向。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觉得语文不好教,不知道怎么教,不知道教学生什么。

最近在学校的安排下,分别去了马鞍山和泾县,听了几节观摩课。并且听了宣城教研室周敏老师讲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趋势以及他对这些课程的精彩点评,让我收获颇丰,感触颇深。很多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都解决了,让我觉得透过乌云可以看到天空。结合本次研究的收获和本人的工作实践,针对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起来,本人有以下拙见:

第一,词语教学要“精”“深”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倾向于忽视对文章语言本身的评价,而忽视对教学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的反复阅读、理解和琢磨,以及它们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对于单词和短语的教学,我们总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学方法有查字典、词典等参考书,联系上下文,看图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但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作者选词在表达文章思想价值中的作用。

理解单词和短语是学习课文的首要任务。这个问题不解决,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一篇文章生词多,内容广,我们不可能把文章中的词都拿出来一一分析,使文章支离破碎;你不能不问,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探索。

怎样才能合理把握词语的教学?这个问题只有抓住能体现作者思想或作者写作艺术水平的关键词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我们要熟悉文本,熟悉教材,抓住文本眼(即关键词),打开这些眼,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真实。

比如,王群老师在讲授七律长征时,先让学生朗读文明的白色长征的长途跋涉,然后让学生从一两句话中找到实现红军面对长征的态度的话,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难,不怕,只等闲”这几个字。这引起了文章的注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这几个字展开教学: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面对和克服。整个课堂教学井然有序,环环相扣。

学习一篇课文时,除了抓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在打动他们的句子下面划线,找出合适的依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思想的理解。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要及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随意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写感受,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可以照顾个体差异,三是可以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文本的思考和学习中来。

二、正确使用多媒体或课件,形式要服务于实际效果。

以前不管是参加公开课还是参加公开课,好像一直都在强调多媒体的使用,所以心里有一种感觉,只要多媒体用得好,就是成功的课。只要多媒体炒作起来,这堂课就会生动精彩。而事实是否如此,我自己也常常在想。这样的课是语文课还是综合课。学生们在这门课上真的有所收获吗?学生收获的是什么,知识,语言的魅力还是单纯的快乐?

在我看来,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对于教师不善于教学和引导,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经验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思路的理解。否则,再多的多媒体,也只是作秀。但这是哗众取宠,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有效节省教学时间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比如王群老师教的“七律长征”课,多媒体的运用并不多。但在讲授“金沙江使云崖暖,大渡桥使铁棒冷”这句话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为什么要用“暖”和“冷”这两个词,王群老师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暖”,然后通过。如果不使用多媒体展示,观看红军过大渡桥时惨烈壮烈的战斗场面,学生怎么可能体会到“暖”“冷”两个字指的是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当,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如果用得太多、太杂,就会失去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

三、把握“省时高效”的原则,探索不能脱离文本。

语文课比较全面,历史典故、科技、天文地理、音乐艺术,什么都可以包括。

一节课的教学只有四十分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否则时间不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老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但上课时的引导和与学生的交流,难免会擦出火花。课堂上的意外太多,老师们往往都没有预料到。面对一代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创造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不忍心打破孩子的热情,于是放下自己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备课程序,让学生自由交流或与之交谈。有时候不好,但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脱离了课文。上课的样子生动精彩,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情况前所未有。然而,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突然发现,他的教学目的没有完成,他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我没有说该说的话,却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于是只好继续上这一课,耽误了教学时间。

学生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口就变成大胖子。所以老师平时不必急于上课,要注意一个重点方向。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的学习。面对课堂生成,教师要学会审时度势。如果生成与教学预设有关,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支持鼓励,善于引导。如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不能让学生在文本之外漫无目的地徘徊。

每节课的教学都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努力收获一课。这个“收获”也是教师预设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目标。

第四,教学要敢讲,教学要有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让学生以阅读为主,自主感受课文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我们教学的内容只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什么,学生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

这种学习,虽然教学整体上是全面的,但在局部上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基本功的掌握。短时间内学完一篇课文,他们觉得没什么可教的。这也是不踏实学语文的失败之处。学生的学习总是擦肩而过,老师往往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应该让学生理解,而不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老师都不敢讲课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学习。老师为什么不敢讲课,因为怕被冠上教学方法过时、老套的大帽子。

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在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差,还不如城市。城里的孩子遇到不懂的事情,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解决。但是农村的孩子在哪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所以还是有很多地方学生听不懂,也会蒙混过关。这样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吗?

其实该说的还是要说的。老师不说,学生就是听不懂。虽然说一本书读一百遍,但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学生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不仅仅是通过阅读,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生活积累和感悟。我自己也有过这样深刻的体会。小时候有些文章看不懂。虽然文章的内容都背下来了,但我一直不明白它们的意思。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才能感受和理解。

一篇课文反复读几百遍几千遍有什么用?有没有可能把课文读完,读透?不可能,但还是要靠同学们从生活和成长中去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寄托在孩子自己对事物的感知上。而且这些感受只有学生自己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会,而不是老师。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失去“教”的角色。到处“指导”,不就是导师吗?更何况,一切都是相对的,对于有些事情,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老师根本无法“引导”结果,学生也谈不上感受。

所以,该说的还是要说,尤其是在信息匮乏的农村,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不能理解和理解的东西。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理论变革,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而且要忘记一切传统的优秀教学经验。对于新事物,要根据自身情况批判性的接受。既要吸收其合理成分,又要摒弃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差甚远的东西,切不可生搬硬套。我们真的应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