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出发点:只有和皇帝在一起,你才有机会成为皇帝。
秉承这种历史观,看历史一定很无聊,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你会认为是必然的,但是当我们深入到历史现场,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是极其偶然的。
以赵匡胤为例。他这次的求职经历并不顺利。如果他留在王彦超,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王彦超拒绝了赵匡胤的工作申请。
这时,赵匡胤把注意力转向了后汉最强的士兵郭威。他想去郭威,成为一名军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乱世立足。
在郭威也陷入焦虑的时候,因为平叛之战,郭威的心情非常复杂。至于复杂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他是五代最常见的病,新皇帝不相信爸爸留下的石膏。
这个时候后汉的皇帝是刘成友,一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18岁,古今都是成年人,但对于大多数需要高级技能的工作来说,18岁显然太不成熟了。
当皇帝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当然,如果你恰好是太平盛世的皇帝,可能会更好。做不好皇帝,也可以做不好。最多会被扣上无能昏君的帽子。
但如果生在乱世,就要小心了。皇帝做不好可能会被杀,下场比大臣还惨,尤其是在五代这样的乱世。刘成友的父亲刘志远很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乱世。
虽然皇帝仅仅过了一年就匆匆闭上了眼睛,但他凭借自己的威望仍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所以他在临死前精心设计,为儿子留下了一个可靠的团队。
他们是:、石、、苏和郭为。这些人或文章,苏、、总理;或者吴、杨府、郭威都是唐使臣,杨府掌管机杼,郭威掌管远征,石为禁卫军统领和军队,负责京警;还是掌管钱财,掌管国家财富的张旺三大臣。
也许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爱。临死前还在想着儿子的江山能不能坐得住,想尽办法让江山更加稳固。
果然不出刘知远所料,他前脚一踢,李守真、凤翔、王景崇、永兴军,我们在江边的时间,马上就造反了,就像一个被安排好的剧本,因为这样的戏码在五代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了,刘知远闭着眼睛都能想到,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后事。
但是,刘知远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不是成龙的错误,不叫皇帝的错误)。他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却从来不问孩子要不要。
老爹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这个位置是皇帝的。大家之所以要坐下来,是因为他有无限的权力。结果他就这么被老爹设计的,从文到武刘成友什么都说不出来。对于18岁的激情青年来说,这种滋味实在难受。
所以明明派大将郭威很快就能搞定叛乱,可是年轻的刘成友就是没有做到。他用一个看似无限的圣旨把郭威送回家安享晚年,又派了三个完全不知名的人去反叛乱。白、郭和常思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通常是有害的。这里虽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但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因为你翻翻史料也不知道他们的军事经历是怎样的,所以这句话是很中性的评价。
结果这三个人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完全把我们的时间放在了叛逆上。这个时候,我们年轻的皇帝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邀请郭威出山。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来,贫富不平等就开始出现了。既然差异越来越少,那么无论人类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大家都想朝着向上占有更多资源的目标攀登,但是没有意义。上升通道有快有慢,合理不合理。
但是,这种向上的心,古今中外都一样。总的来说,乱世是社会秩序重塑的时期,个人社会秩序的排名变化比较快。在和平繁荣时期,通过个人奋斗来提高社会水平是比较困难的。
郭生于乱世,邢州尧山人,其父为金末刺史,死于乱军中。从小孤独漂泊,十八岁当兵起家,历经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朝代,最后奋斗到大司马的位置,成为刘知远一生的大臣。
五代时期,时间很长,但也不长。刚才郭威的履历毫无疑问,他真的是四朝军人,而且这个官越做越大。这种情况,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在当时都是很常见的。
郭为有个外号叫郭酷儿,因为脖子上有个酷儿的纹身。有一次被人指责谋反,他自嘲说,古代没有天子。
郭为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刚才这句话我是认真写的,没有错。
是的,郭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而已。既然这么有名,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已经在语文课本上了,我大概会告诉你。
据说有一天,一个壮汉来到一个肉摊上买肉,卖肉的一看就很反感,但买肉的说要10斤瘦肉,切成块,没见上面有肥肉。如果你还想要10公斤,他们都很胖。看不出上面有什么精品,但是把它们切成一块一块的。"
结果明显的卖肉感觉被激怒了,被侮辱了。通常,他是唯一欺负别人的人。没想到他今天被别人耍了,于是两人动手,买肉的直接杀了卖肉的。
你熟悉吗?没错,这不就是鲁提哈三拳杀关西镇的情节吗?中国人对这个故事很熟悉。没错,就是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他最早的货源是郭为,买肉的就是郭为。卖肉的屠夫是个恶霸。魏是无所畏惧的。直接打完就开始砍刀杀屠夫。
感谢施耐庵先生,五代乱世有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很少有人能看懂。故事的原型是周朝的开国皇帝郭威,但他在郭威称帝仅两年前,还处于非常痛苦的时期。
五代的时候,皇帝轮流做,大家打打闹闹。这是当时流行的生存哲学,但好像冯导被骂的最多。他为什么挨骂后面会讨论,但是现在郭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却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很明显新皇帝不信任他。
然而,刚满18的刘成友,政治经验不多,但他还是懂得低头,因为没有郭威,他无法谋反,只好请郭威自己出山。
郭为的回答很有意思,言语中充满了克制和无奈。“不敢问,也不敢辞,只有陛下的命令。”就这样,高震的主子郭威率领后汉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叛地出发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起点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他一生所能达到的终点的高度。在底层经历了两年后,赵匡胤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成了郭为的秦冰。
我非常羡慕你。这是起点。中国人说三岁就老了。虽然有点夸张,但至少是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概率率很高的东西。
当衣衫褴褛的说自己是赵的儿子,前来投敌时,郭威很认真地看着,因为这不是小说,很难详细描述,但有些事即使书中没有提到,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比如眼光独到的郭为,一定一眼就知道赵匡胤没有说谎。从他第一次看到这个人,他就决定让这个奇怪的家伙成为自己的秦冰。比如某个时刻,郭威、柴荣、赵匡胤这三个当时还不是皇帝的军人,在一起讨论军情。这样的画面想象令人兴奋。
在古代,定西没有身份证这种东西,所以看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生都在生死边缘徘徊的郭威,能让赵匡胤成为自己的秦冰,只能说明赵匡胤即使衣衫褴褛也是值得信赖的。
亲兵的好处有很多,但有两个最重要的好处是所有兵种都无法比拟的。首先是他们可以拯救自己的生命。虽然这可能是名兵最不看重的,但其实是最重要的。
秦冰是一名经常保护将军的士兵。除了全军覆没,战死沙场的将军,基本上没有名字的担心。正常情况下,只要将军还活着,秦冰就有很大概率能够活着。这一点非常重要。你武功再高,天赋再高,一上来就是前线兵,你伤亡的概率很大。
杀人如砍瓜切菜。最后一个才是王道。只要他活着,他就能看到最后的胜利。就这样,赵匡胤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这也为他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好是最重要的。如果第一个好处是必要条件,那么第二个好处就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作为郭威的秦冰,他可以目睹郭威在战场上的所有行动。这种顶级的教学,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个统帅的一举一动都与全军的生死息息相关。对于二十出头的赵匡胤来说,见证郭为的一举一动绝对是天赐良机。
事实上,正是跟随郭威的这段时间,奠定了赵匡胤最基本的路线,因为赵匡胤目睹了郭威称帝的全过程,这一幕完全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因为赵匡胤称帝,简直就是郭威的翻版,只不过名字和地点不同而已。
刚刚成为秦冰的赵匡胤充满了斗志。这个时候,就是他努力上进的时候了。就算他难过,也轮不到他。这个时候,着急的是郭为。毕竟他是带着任务来的。叛逆的时光不是纸糊的泥塑。找到成功反击叛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在后世总是兴奋不已,未来三大名将一起攻城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当时的他们包括郭威自己都不知道未来的命运,他们也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他们就当了皇帝,去刘江山取而代之。
于是,刚刚成为秦冰的赵匡胤就追随了郭威。他在这第一场战斗中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