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陵墓指南-徒步十三陵和景泰陵
十五个皇帝真的是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外,其他十四位皇帝的陵墓都葬在北京。其中,除景泰帝朱祁钰因宫斗失败葬于香山外,其余十三位皇帝均葬于十三陵。
另外两个是追印的皇帝。朱元璋长子朱表明,兴宗孝康皇帝葬于南京明陵旁的明东陵,另一位皇帝是朱世元皇帝,嘉靖的生父,葬于湖北钟祥的明陵。
我重点讲的是真正的皇帝,在北京的十四个皇陵,尤其是如何走过昌平的十三个皇陵。
在我的理解中,十三陵分为两个区域。
一个是崇祯四陵地区。
另一个是其他十二座墓。
对比网上下载的十三陵地图,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路线图如下:先坐车去长陵,以长陵为中心,走过十二陵区后,再去最远的四陵,大概是十三陵周边38公里。用百度地图估算了一下距离和时间,然后考虑到自己的脚的问题。基本上,我可以在天黑前到达西陵。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十三陵景区,如果不想去,随时可以坐公交,也不担心走不完这条路。
我喜欢散步。走完之后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十三陵的分布和风水,这也是我选择在大太阳下走完全程的原因。
至于装备,我没有特意准备什么装备,其实是准备的不够。但是,当我走下来的时候,我发现我不需要任何装备,因为十三陵是非常成熟的徒步和骑行的地方,我完全不用担心路况、安全和物资。十三陵共有十二个村落,每个村落都以陵墓命名。比如长岭所在的村子就叫长岭村。除了定陵村被烧毁了,其他的村子都还存在,而且存在的很好。买点水和干粮绝对没问题。
我是坐公交车去的长陵,我的十三陵徒步之旅就是从长陵开始的。当然,如果你身体强壮,也可以从昌平走过去。
长陵是明朝始祖朱迪的陵墓。现在恩殿和明楼都开放了。
说到永乐皇帝,关键词:京南,迁都,永乐大典。
长陵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早的陵墓,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有大殿、明楼、宝顶。
看皇家陵墓最重要的是看风水和法规。在我这个风水盲眼里,长陵的风水是最好的。我也不懂规定,但是很明显,明朝和清朝的皇陵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清朝叫龙恩殿(供奉皇后的殿),是双檐屋顶,龙恩殿是双檐屋顶。与之相比,明代的重檐屋顶显然更加方正,有一种。
从长陵出发,步行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定陵。也可以在长岭客运区坐车,五分钟就能到。
定陵关键词:万历十五年,张,地宫,考古灾难。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听到这个“神宗”谥号,说明这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定陵是唯一被积极发掘的帝王陵墓,也是新中国考古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考古。关于定陵的灾情,推荐《风雪定陵》这本书和百度,这里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有多少灾难就有多少灾难。因为定陵的发掘,中国有了不积极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观念。
当然,这也可能是他扒掉张坟的报应。
现在地宫入口和地铁入口差别不大,出口也很正常,但奇怪的是地宫入口和皇帝走的路是相反的。
按说要先过隧道票,再过前厅,再过东西附厅,到达安放慈禧太后灵柩的后厅。但是现在入口是先去后厅,然后隧道票。我只能觉得定陵博物馆对游客很体贴。从前面走是死路,反方向走才是活路。这让我们少受殷琦的侵蚀,突然觉得自己的科学素养好高。
但是,定陵没有恩殿,只有一个恩门。
定陵现在承担了部分博物馆的功能,两个展厅展出了定陵地宫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一部分专门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十三陵开了三个陵墓,另一个是明昭陵,离定陵最近,步行20多分钟就能到达。
昭陵是明代穆宗朱载塆(又称“载东”)的陵墓,年号为隆庆。
关于皇帝的关键词:高拱,张,死于春药。
昭陵历史上多次被毁,1987年4月恢复,1992年6月竣工。是十三陵中第一个大规模恢复修缮的陵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昭陵,是崭新的,油漆味很浓。
但由于隆庆的名气不大(影视剧里),在位时间短,去昭陵的游客很少,所以去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陵墓里。昭陵规模比较小,开放的区域也是观音堂、明楼、保定,可以跟着保定逛逛。
参观完昭陵,三个开放的陵墓已经全部完工。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优先选择开放的景点。从昭陵开始,就可以开始探索不开放的墓葬了。我选择从泰陵开始,比较远。从昭陵到泰陵大概要走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而且还是上坡。
它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弘治年间)和皇后张的陵墓。弘治皇帝是明朝神奇皇帝中少有的仁政皇帝。
明孝宗关键词:一夫一妻制,万贵妃,弘治中兴
从泰陵下来后,走到一个岔路口,大约35分钟,就到了康陵,这是这一带最偏的地方。康陵是明朝著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陵墓。
康陵关键词:朱寿将军、豹子楼、王阳明。
康陵村是这么多村子里看起来很有钱的一个村子。至少在文化建设上,比其他村要好。还有一个村史展览馆。村里也有很多做春饼宴的饭店。是北京吃春饼宴最正宗的地方。康陵现在也在修,又新又亮。
只要过了康陵,其他墓都不成问题。
出了康陵,就能看到十三陵美丽的山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有很深的风水感了。陵墓的红墙黄瓦在山间若隐若现,真是“风水”。
康陵和长陵之间,四个陵墓旁边,这四个陵墓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每个陵墓之间,最多也就十五分钟的路程,而且都在路边,所以动力就来了。”
从康陵到长陵的第一个陵是茂陵,大概需要40分钟。茂陵是明宪宗、王、季氏、萧和一位妃子白氏即成化皇帝的陵墓。然而,成化皇帝的宠臣万贵妃并没有葬在这里。最可怜的纪氏死后,他的母亲葬在成化陵。
成化皇帝关键词:、嵇氏产子、成化鸡缸杯。
茂陵继续往下走了十几分钟,也是在路边,就是明朝最坏的皇帝朱祁镇的裕陵。
一听是英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
明朝的国运几乎被这个皇帝毁了。他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个不疼他的哥哥,一个爱她的太后,一个好儿子。所以不管一个人运气多差,只要有人爱自己,就可以重新开始。
和以前的墓葬一样,裕陵也在建设中。
英宗关键词: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于谦
于谦在英宗被杀,应该是开他的坟,而不是万历的坟。
离开裕陵,不到20分钟,你就可以到达朱常洛的庆陵。
朱常洛真是一个罪人。在明朝,我认为他是最罪人的。
光宗从出生就害怕生活。
身份和生活都处于极度的不确定状态。
对于万历来说,这个孩子就是一个错误,一个无聊时的无聊果。在万历的心里,只有爱郑的宝宝。
从此开始了建国之争。
朱常洛关键词:国与国之争、红丸案、最短命皇帝
没有父亲的爱,母妃就没有任何地位,朱常洛和母妃都没有享受过。他的生活完全不像一个皇室长子的生活,尤其是在明朝,他已经长大成人,从来没有做过圣贤。奶奶和身边的小太监,可能是他生命中难得的温暖。
最神奇的是,明朝的“三大要案”都和这个短命皇帝有关。
不过,到现在,皇帝的墓也挺惨的,也不是他维护的。虽然没有维护,但这是我参观过的最美的陵墓。因为破旧,所以真实,有历史沧桑感。以后肯定会修的,只是时间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引起这个才上任一个月的皇帝的注意?
同样是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著名的胖子仁宗墓。
仁宗关键词:好圣孙
解缙的一句“好圣孙”奠定了仁宗太子的地位。
朱高炽也是第一个在天安门门举行登基仪式的国王。
仁宗在位虽然不到一年,但用“仁”字概括他,也证明了他在位期间确实做到了善待天下,使战乱的社会得以连年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明朝打下了基础。
仙灵的规模也比较小。查资料,咸灵的修建始于仁宗死后。仁宗临终时写了一道诏书:“我既然对着太阳,就不感激人民,也不忍心辛苦。山陵制度节俭。”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的仙灵“节俭”是真的。
至此,以长陵为中心的西(我猜)已经完成,剩下三个,最大面积的十三陵可以完工了。
景陵是明朝唐玄宗朱瞻基的陵墓。他和他的父亲仁宗一起开创了明朝对任绪安的统治。
朱瞻基关键词:推广织布,宣德炉
竟陵的建筑规模看起来也不大,继承了仁宗的节俭作风。因为还没有修复,所以看起来特别旧,和朱常洛的差不多。
清朝乾隆年间,曾大规模修建过一次景陵。不知乾隆为了修自己的墓,盗走十三陵的楠木,是不是在这个施工中。
在明朝网络名人皇帝中,嘉靖皇帝朱厚熜绝对能有大名。他的在位时间很长,在明朝皇帝中,仅次于万历四十五年。
嘉靖最后的葬地是永陵,在竟陵附近,步行约30分钟。小时候的嘉靖和嘉庆傻傻的,很迷茫。
嘉靖帝关键词:礼仪大辩论,修仙,严嵩
永陵的位置不在路边。你应该走进一条两边都是水果的小路,然后走进一个分支,一个孤独的地方。永陵城墙太高,看不清环境,但大概能看出风水。这里很适合拍照,因为没有栏杆。
到现在,长陵地区只剩下一座陵墓。据说,毕业于职业技术学院的皇帝朱由检的德陵是明朝建造的最后一座陵墓。
《天启皇帝》关键词:木匠、魏忠贤、林东党。
随着明朝的灭亡,德陵的建设面临着各种资源的短缺,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清朝对德陵的修缮也缩小了原有的小规模。民国时期,德陵陵门和殿宇毁于战火。解放后,自然风吹雨打,雷电也没有放过这座陵墓。风水,我没看出来,可能是太累了,因为此时时间不多了,还没到达陵墓的彼岸。
从德陵到思陵真的很远,在山谷的另一边。为什么西陵不靠近主陵区?因为思陵并非明朝所建,李自成入京后,崇祯自缢,大顺政权在各方压力下将崇祯葬于田贵妃墓。从此,贵妃之墓升级为陵墓,贴身太监王承恩葬在旁边,一直守护着他忠诚的主人。
崇祯关键词:绞刑,国破家亡,长平公主,李自成。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收买人心,下令以礼重葬崇祯皇帝,并将崇祯皇帝下葬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修建了地上的园林建筑。陵墓虽小,崇祯终于有了正式的陵墓。
然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并不满意这个名字,所以他们一直称它为“臧宫”,一个临时的地方。
四灵真的很远。从德令哈步行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坐公交车要40多分钟,坐出租车要半个小时。我咬咬牙,选择了走路。我不想最后留下遗憾。
我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西陵。
四岭所在的村子,公交站叫岭尖村。崇祯下葬后,又叫四灵村。这个村的经济看起来也很不错,有自己的特色小吃烤蛋糕。很神奇,每个岭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也只有好坏(在我这种外人看来)。至少这个村子给我的感觉是很有钱,当然是和其他村子比。
在这个村庄的中心,是“臧宫”,它真的很小。像一个世界天堂,最神奇的是它居然还配有防盗门。
逛完十三陵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此时可以乘坐公交车或村口第三轮地铁,完成今天的游览。虽然很累,但是很提神,有快速通关的快感。
为什么是快速通关?
因为我们缺少最后一个,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还没有去过。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我们将完成最后一座陵墓。
景泰陵的位置和十三陵完全不一样,离圆明园很近。在景泰陵打卡后,可以去圆明园看日落。
景泰陵就在娘娘府附近,在一个军队老干部的办公室里。我们边疆的孩子到了北京,难免有一种文化自信。他们看到有士兵站岗的地方,心里就害怕,不敢去,也不敢问。门口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认不出我的脸。在门口转悠了一会儿,看见一个女生进去了,就跟着进去了。在这个建筑群的中心,是景泰陵。
景泰帝关键词:土木堡之变,于谦,京防,夺门之变。
景泰帝死后,所有的爵位都被拿走了,昌平原来的皇后陵也毁了。景泰帝作为太子的礼物草草下葬,成化帝对父亲对叔父的不公印象深刻。他上书恢复景泰帝,并下令按照陵墓的规格装饰陵墓。但实际上,它只是陵墓的一点装饰,它有陵墓的名字,但它实际上仍然是陵墓。
景泰陵没有建宝城,也没有明楼。另外,地势偏侧,调节狭窄,脉搏不好。明朝末年,景泰陵的规制是皇帝和国王之间的事,从来不叫陵。虽然被称为陵,但远远达不到陵墓的标准。
更有甚者,陵墓前已经开辟了一小块地成为大院的门球场,旁边就是神道(?),继续晕古七。
走遍北京的十三陵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是开着的,其他的只能在外面看。然而,用脚测量和坐公共汽车完全不同。有时间的话,我还是推荐步行。思玲可以乘公共汽车。真的太远了。景泰陵只能坐车,而且不在昌平。
走路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据说十三陵不仅是陵墓,还是北京的军事防御工程。走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里,你会明白书的含义。在这些陵区,仿佛正一步步走进历史,走进繁华摇曳的明朝。
走过十三陵,相当于粗略看了一下明朝的历史。多亏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的事,我不用查资料,就能轻松地看完这些皇陵,模模糊糊地盯着这个遥远王朝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