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英的主要经历

成中英

钟教授—应城教授(1935 165438+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九)南京人,祖籍湖北阳新县。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和著名管理哲学家,C管理理论创始人,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刘、)。1983起,在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早年师从一代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蒯因(W.O. Quine)。

1955毕业于台湾省立大学外语系,1958获得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石成是《中国哲学季刊》(1973)、中国国际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学术组织的创始人和主编。

作为海外儒学的代表,郑中英多年来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他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近十年在中国及欧美著名大学担任哲学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包括台湾省立大学、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柏林大学、牛津大学等。

中文名:郑中英。

Mbth:钟—应城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35 11.8。

职业:哲学家、教育家

台湾省立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兼主编。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始人兼主席。

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著作:科学真理与人的价值、儒家哲学、易经本体论等著作。

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头衔:教授

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领域是: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和本体论解释学。治学的基本思路:深入西方哲学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精髓,推动建立融合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

程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以逻辑分析和本体论阐释的方法重构中国哲学,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新途径,促进了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程对中国易学哲学和儒家哲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其他研究领域,如中西语言哲学、本体论、本体论诠释学和整体伦理学,康德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程也是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论C:中国的管理哲学》倡导动态、和谐、辩证的管理,为中国管理哲学的全面创新奠定了基础。程的治学思想:深入西方哲学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精髓,兼顾中西,诠释古今,重视方法,肯定本体,建立体系。

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的价值》、《归纳法的理论研究》、《戴震元的性善之学》、《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外守内守之道:儒家哲学理论》、《创造和谐》、《中英诚文选》、《中英诚文选》、《当代中国哲学》。题目与注解,中国文化新定位,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经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周易战略与管理,近百篇学术论文。

家庭成员

郑中英,1935 165438+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湖北阳新县龙港镇黄高村石岩人。郑中英有三个兄弟,大哥是在阳信老家务农的二哥程中浩,三哥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程中杰,妹妹是在美国生活的四哥,父亲是国学教授、硕士程体轩,母亲是女士。

生活经验

作为海外儒学的代表,郑中英多年来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20世纪70年代,他是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和主任。1983至今,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任教,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办人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和远东高级研究所等国际学术组织的创始人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基金会的创始人。他创办了美国国际东西大学,担任董事会董事并兼任校长,曾任东西方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 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为《中国哲学报》倡导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1978年主持“首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致力于推动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院长、所长、“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论诠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创始人:国际东西大学,中国哲学学会(现任名誉会长),易经学会(现任会长),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主编。他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作品年表

在中英城出版中文学术专著:

1,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出版社(台北),1974三月。

2.科学知识与人文价值,三民书店(台北),4月1974。

3.《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联经出版公司(台北),1985。

4.《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公司(台北),1986。

5.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专书),三民书店(台北),1988。

6.《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1989。

7.世纪之交的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

8.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1。

9.中西哲学的相遇与对话(专书),金文出版公司(台北),1994。

10,理论C:易经管理哲学,东大书店(台北),1995。

11,《知识与价值——程介南理学著作集》(选集,李向海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6。

12,《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6。

13,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1996。

14,《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汉光合著,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15,理论C-中国管理哲学(修订版),上海:林雪出版社,1999。

16,表里结合之道——论儒家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2001年。

17,《创造和谐》(专书,论文节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2年。

18,《陶与心:成中英文选》,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3年。

19,《成中英文选》,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5年。

20.《从中西互释中站起来: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方向》,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论文年表

郑中英中文著作年表

1965

《哲学与科学知识》,大华晚报(台北),65438+2月24-25日。

1966

“当代归纳理论的若干问题”,载《鹅湖月刊》(台北),《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的基础》,载《新生代》(台北),8月。

1967

“现代逻辑的意义和内涵及其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第5卷第2期,1967,7月15。

《科学、真理与人的价值》,大学学报(台北),1/2月。

“当代中国哲学对发展世界的意义”,载《东方杂志》(台北),11。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月刊(台北),三月号。

1968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台北)

1969

《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东方杂志(台北),11。

1970

《四维的学习态度》,载于《思考与演讲》(台北),第8卷,第1期,5月1970期,5月15期。

1973

《哲学与思想》,出版与研究半月刊(台北)

1974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书),三民书店(台北),3月。

“论中国哲学的重建”,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店(台北)。

“哲学家的思想偶尔”,东方杂志(台北),7月。

“论中立与良知”,载于《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店(台北)

科学知识与人文价值(专书),三民书店(台北),4月。

1975

《从哲学看文学:文学的四种意义和文学的十种功能》,载《中国文学》(台北),1年7月。

“中国哲学的再生与挑战”,中国论坛(台北)

1976

“人性经验与人性哲学”,载《东方杂志》(台北),65438+10月。

《论人类哲学与人类经验》,东方杂志(台北),65438+10月。

《论安乐死》,中国论坛(台北),第3卷,11。

1977

“复兴中国文化与发展中国哲学”,《台湾省立大学研究学报》,5月。

《论人权的人性和理性基础》,载《新一代》,10。

“美国哲学的发展与未来”,《美国研究论文集》,淡江学院(台北)

1978

“再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时代》杂志(台北),7月31。

《美国哲学的发展与未来》,东方杂志(台北),65438+10月。

《美国哲学的发展与未来》,2月发表于《东方杂志》(台北)。

“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与理性基础”,《中国时报》(台北),7月31。

“论人权的人性与理性基础”,《中国论坛》(台北),8月。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中央日报》(台北),7月31。

“以明儒为例论明儒之气象”,载《少年狮月刊》(台北),四月号(分两期)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载于《少年狮月刊》(台北),4月号。

“从学术和历史的角度评论中国大陆的批孔运动”,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1979

《孔子的政治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发表于《中国文化发展月刊》。

《文化自强之道》,中国论坛(台北),6月10。

1980

《当代墨家研究序》,载钟主编《墨家论辩研究》,台北:三民书局。

《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论坛(台北),65438+10月。

“美国哲学的发展与未来”,载于《美国议论文》(台北)

“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论文化内涵的层次与文化创造的目标”,《中国论坛》(台北),第65438期+2月。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透析未来”,中国论坛(台北),3月。

《发展孔子的文、行、忠、信教育哲学》,《中央日报》(台北),9月28日。

《谈爱与理》,载《女性杂志》(上海),10。

《论中国哲学》,时代周报(东京),8月。

《论孔明的正义观》,中国人民,10。

《文化建设》,中央日报(台北),9月7-8日(分两期)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透析未来”,中国论坛(台北),3月。

1981

《文化与国民性格和心理》,政治思想杂志,11。

“生活质量的哲学分析”,台湾省经济学刊,65438+2月。

“朱哲学中的方法、知识与真理”,载《鹅湖月刊》(台北),第65438+2期。

《易经之理与情》载《幼狮学》(台北),第65438期+二月。

1982

“斋藤优子与海豚家族的辩证与考证”,《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台北),6月。

《做一个现代中国文化人》,载《我来自中国》,中正书店(台北)。

1983

《现代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基本术语词典》(郑中英主编),联经出版公司(台北),2月。

“论王阳明的‘朱子晚年终判’与‘大学问’——兼论朱子的‘理’本思想”,《东吴大学哲学系传》(台湾省)

“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1。

《首要与圆:论作为理的自然与作为理的心的分合,兼论心-自然哲学的发展前景》,载《鹅湖研究》(台北),65438+2月。

1984

“当代新儒家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对博大与精致的追求”,《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8月。

《方法概念与本体论诠释学》,中国论坛(台北),第19期。

《中国哲学范畴的特征》,载《哲学研究》(北京),第12期。

1985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专集),联经出版公司(台北)

“孔子的政治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载《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联经出版公司(台北)。

《禅宗的逻辑》(英文版),东吴大学哲学系手册(第4号),东吴大学(台湾省)。

“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国论坛(台北),20: 6。

《论柔性进攻与内部转型》,中国战略研究杂志,中国战略学会(台北)。

《人性哲学、文化输出与中国统一》,载《光复大陆(台湾省)设计与研究委员会》,

“论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和谐”,载《宪法论坛》(台湾省),

“整体定位与创新”,实践月刊(台北)

“中国哲学范畴初探”,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信息与服务中心(台湾省),6月。

“中国哲学的再生与挑战”,载《挑战与再生》,小狮子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1986

知识与价值:探索和谐、真理与正义,联经出版公司(台北)

“论儒家孝道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和美德”,《中国论坛》(台北),6月。

“从禅宗的‘本体悖论’到欧美佛教研究现状”,载《当代佛学学者》,东大书局(台北)

1987

《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中国论坛》(台北),第275期。

《当前中国哲学的核心与边缘问题》,《哲学学报》(聊城),8月。

1988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从本体论解释学看中西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刊),三民书店(台北)

《周易与孔子思想中的时间观念》,《中国哲学》(第14辑),人民出版社(北京)。

“禅宗——揭秘一体化的基础”,载《世界佛教揭秘大会录》,佛光出版社(台湾省)。

“李退溪‘四尾七情’说与孟朱思想”,《学术月刊》,第1期(上海)

《易经管理系统及其应用:C理论》(上),《决策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北京)。

1989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专集),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创造力的范畴分析——论怀德海与宋明儒学的异同”,《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北京)

“孔子哲学中的创造原则——论生命即理性,仁即生命”,载《小狮子的学习》,小狮子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评论——儒学与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论坛(台北),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新华文摘》(北京)

1990

《禅宗的悖论与逻辑》,《中国佛教杂志》第3期,第185-207页,中国佛教研究院(北投),1990年4月。

《易》象、数、意、理的同源性,《周易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

1991

世纪之交的选择(专集),上海知识出版社。

文化、伦理与管理(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

“方东美的本体论框架”,方东美国际哲学学会会刊,台湾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中国思维偏差》,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1992

《论儒学与新儒学中的宗教现实与宗教认知》,载《中国的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易经的方法论思想》,《易经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周易研究的现代化》,《周易与现代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本体论解释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美籍华人学者郑中英教授访谈录”,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第11期(北京)。

“郑中英教授再谈本体论解释学”,《哲学动态》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追求民主精神,培养民主人格”,载于《中国的重生之路——基督教民主与中国文化》,美国侨团

1993

“东亚经济发展和广义儒家伦理发挥的各种作用”,《黎明大学学报》,黎明大学(中山)

《在中国建立现代管理模式:C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东方文化与现代管理,法聚出版社(香港)。

《论易哲学与文化圈》,《周易研究》(济南),第15期。

“论斋藤优子哲学的理学取向及其内涵的和谐一致”,《中央研究院斋藤优子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雪莉研究所(台湾省)。

“西方管理危机与儒家人类智慧——李红垒儒家管理哲学序”,发表于《哲学研究》第3期(北京)

1994

中西哲学的相遇与对话(专集),金文出版公司(台北)

《占卜与贞节五义解读——论易展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中国文化》(北京),第1期。

“占卜与贞节五义的解读——论易展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中国文化》(北京),第2期

“本体论阐释的教育哲学:人文主义的阐释方法与当今世界智育与德性教育的整体模式”,载于罗主编的《东方伦理与青年教育》,(上海)

《禅宗视野中的海德格尔、道元与昏迷》,郑译,中国佛教杂志(台湾省),中国佛教研究院,第7期,第264-285页,7月。

“从哲学传统的对话中理解儒家人类学的独特价值”,载《中国文化论坛》(四川)

《关于实践学习的六封信——第一封信》,学习,人民出版社(北京)

“关于当代学术的一些思考”,发表于《跨越21世纪的出版视野》,联经出版公司(台北)

1995

理论C:《易经》管理哲学(专书),东大书店(台北)

《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性综合》,载《中国哲学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北京),

“论‘关’的哲学意义及对‘关卦’的解读”,《国际儒学与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

《首要与圆:论心性的分合》,《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中心(台北)

“中国管理哲学与比较管理研究”,载《社会科学——C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1996

《知识与价值——郑中英理学纲要(论文集),李向海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性综合——兼论本体论阐释的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2期

"什么是本体论诠释学?",发表在《唐都日报》第4期

“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天津学报(天津)

《论中西哲学精神》(专集),东方出版中心(上海)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劝导(专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

“儒学与现代性的融合:起源与重建”,《国际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学术交流——儒学与现代管理”,中央党校国际社会与经济(北京)

《易经讲座(一)——周易地位和时间的现代意义及C论的发展》,1985年出版于中华民国周易学会,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台湾省)。

1997

《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汉光合著,上海: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本体论与实践论: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中国哲学史》(第2期)。

《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论思维: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学术月刊》(上海),第3期。

“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知识与道德的平衡与整合”,载于《中国文化:发展与变革》(马来西亚)

《知识问题——兼论朱子对“理”的独到见解》,载《王阳明国际研讨会》,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

1998

《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1期。

“诚信与自然: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杭州),第2期。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中国文化论坛(四川)》,第19期。

《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载《学术界》(合肥),6月。

1999

理论C-中国管理哲学(专集)(修订版),上海:林雪出版社。

《郑中英先生访谈录(上)》,贵州大学学报(贵州)第1期。

“有必要发展全球美德伦理”,《文化间对话》,第2期。

《我所认识的尹先生》,《江汉论坛》(武汉),第6期

2000

《创造21世纪人类命运:全球经济发展与儒商定位》,《孔子研究》(南京),第2期。

《人性与东西方管理的分野》,《北方经济》,第12期。

“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论与阐释”,载《本体论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

“什么?本体论诠释学》,载《本体论与诠释学》,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论诠释学与当代精神》(与潘德荣合作),《本体论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论与阐释(编辑),三联书店(北京)

“中西文化和哲学的未来”,载于《寻找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北京)。

2001

《世纪相遇》,载《本体论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解释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载《本体论解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表里结合之道——论儒家哲学(专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1期。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2期。

《20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阐释、整合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6期。

“21世纪的新探索:天、人与文明”,载于《儒教与叶芝对话的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

“本体论解释学洞见与分析语言——中国哲学的阐释与重建”,载《分析哲学——回顾与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老子对楚墓竹简道家观点的分析》,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新华雪莉》第4期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东岳论坛报》第6期。

2002

《创造和谐》(专集,论文节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理学的定位”,《文史哲》(济南),第5期。

《本体论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论诠释与本体论诠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5期。

《文化自觉与文明的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

“论东方德性伦理学与西方权利伦理学的结合”,《浙江学术期刊》(杭州),第5期。

本体论与阐释II(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3

《程程本体论哲学的根与构》,《南昌大学学报》(南昌),第1期。

“解释空间的本体论与价值”,载于《本体论与解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本体论诠释学的洞见与分析话语”,载于《本体论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新论:中西融合之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第1期。

本体论与阐释:中西比较(第三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主编,2003年。

《道与心——程中英文选》,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文化自觉与文明的挑战”,载《文史哲》(济南),3号《哈贝马斯路上的儒学反思》,载《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

《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新论:中西融合之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第1期。

“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变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