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考察基础上的。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洞察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宏大的理论框架。今天,面对全球化的冲击,认真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探索和研究其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主要有三点:一是使世界历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注重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研究世界历史,注重对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把握;二是开拓了观察社会历史演变的新视野,即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不仅要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还要有“世界史”的视野;第三,对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此来审视和开展我们的工作。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些学者主张在马克思文本的基础上挖掘和整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定义世界历史,具有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完全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历史演进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认清这一点,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融入全球化,但同时也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用资本本身消灭资本”。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梳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应有之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论述是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是理解全球化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关键。这句话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意思。一是指从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这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第一阶段。二是指人类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转变,这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第二阶段。因此,资本全球化不仅给作为世界历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机遇与风险的辩证法,抓住机遇,推动社会主义这一世界历史性事业的发展。
也有学者结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关于全球化的论断,从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等方面论证了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发展的意义。他们认为,后发国家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对世界向更加公正和谐的秩序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水平时,特别是当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时,世界和谐的美好未来,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学者们也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一般认为,西方全球化理论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两极分化”原因的认识差异;第二是对世界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解差异。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辩证地看待西方全球化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反对全盘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观点;坚持世界历史结构理论的正确观点,批判“欧洲中心主义”观点;确立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观点,批判所谓历史终结论。
然而,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实与当今的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有着可能的联系;但是,简单地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还有待商榷。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马克思时代的想象,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国际金融风险等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绝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想象的。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排斥民族特殊性,而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指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消除了各民族特有的分工,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单一的分工、交往和生产模式,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道路越来越一致。因此,我们不能庸俗地把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等同于全球化,也不能把全球化断章取义作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庸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