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何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宦官?
郑和,明朝宦官,也是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
郑和(1371-1433)生于明洪武四年。他的本名是马,绰号是,回族。他们的祖先是中亚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色目人。他的第六个祖先赛典赤·赡思丁在元初来到中国,被任命为云南省平章政事(元朝云南省最高巡抚称为平章政事)。省长拥有统一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权力)。马和他的兄弟姐妹排在第三位,他们的昵称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保并不是“三宝太监”的三宝。那么,“三宝太监”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还要从郑和复杂的宗教信仰说起。
郑和第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本来信仰伊斯兰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宗教,甚至提倡儒教和佛教。在云南修建孔庙、佛寺、州县、驿站,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加强了云南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30万大军,发动统一云南的战争。第二年,云南基本定下来了。
作为元朝的上层阶级,马和(后朱棣赐姓郑明郑和)拥护元朝,反对明朝。结果被明军俘虏,送到南京。宫刑后,他们作为太监入宫。后来,朱元璋把这匹马送给了燕王的第四个儿子朱迪,因为这匹马为燕王军队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迪称帝(即明)后,马被提升为“内宫太监”,“赐姓郑”。
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太祖的大师父严道长率郑和受菩萨护符,取法名“浮山”。就这样,郑和成了佛教弟子。佛教视佛、法、僧为“三宝”,所以人们往往把“三宝”作为对佛教的尊称。自从郑和皈依佛门后,人们也称他为“三宝太监”。意思是“信佛的太监”。
宣德八年(1433)四月,郑和死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葬于南京牛首山。
后来,郑和的长兄马将长子马恩收养给郑和,马恩后来改姓郑和。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贤,一个是郑廷贤,所以后人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目前世界上有三个郑和的后裔:一个是云南玉溪;另一家是江苏南京的分公司;泰国清迈也有分店,叫“三分店四地”。这个多出来的地方就是郑和的出生地昆阳,三支四处总人数约400人。看到郑和后裔的满堂,不禁让我们为郑和这位在明朝做出杰出贡献的祖先感到高兴。虽然不是直系子弟,但毕竟是后代,不幸中总有万幸。
明朝永乐三年(1405),明太祖成祖命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出航,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帝国与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从苏州刘家岗出发,直到明朝宣德八年(1433),航行了七次。最后一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里,郑和在船上病死。
明朝的故事《三宝太监西游通俗演义》和明朝的戏剧《三保西游》,都把他的旅行奇遇称为《三保太监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