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的历史沿革
西汉元寿二年(121年前),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元丰五年(前106),天下分为十三州,各有刺史,称为“十三刺史”。在今天的甘肃省设立凉州刺史,凉州之名从此开始,意为“地处西部,常凉常凉”。辖陇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晋城、西海六县10,辖陇县(今陕西陇县),辖约甘肃、宁夏、西海。东汉时又增加了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地、张掖属地(以上三县后被废弃)和张掖居延属地(即西海县)。汉献帝建安初年,在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五县设立永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凉州入永州,治古藏。
东汉十三州包括:泗州、禹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胶州。凉州下辖郡县、十二国(陇西县、汉阳县、武都县、晋城县、安定县、北地县、武威县、张掖县、酒泉县、敦煌县、张掖县、居延县),九十八郡,辖古藏。
当时凉州的范围是从陕西宝鸡以西,包括整个甘肃,西部与西域接壤,北部包括宁夏的部分县(市),南部沿祁连山南麓的青海部分县(市)。到东汉灵帝时,凉州的管辖范围已经扩大到长安以东的部分地区,涵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国政初在陇县(今陕西陇县),后迁至季承(今甘谷县),后迁回武威古藏。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永州河西地区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恢复为凉州。一直到西晋,古藏郡(今甘肃武威县)都是凉州统治,管辖范围只有兰州、河西走廊、青海北部、宁夏南部,比汉朝小了很多。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梁(张世)、西梁(李鬼)、后梁(吕光)、南梁(秃孤)、北梁(巨曲孟勋,曾称段爷)、隋末唐初(李鬼)都在凉州建立政权。
由于地理因素,北魏时凉州改为敦煌镇。太和十四年(490),恢复凉州。西魏时,凉州位于凉州西部。北周时,凉州总政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处于西域的军事要地。北周时期有无为县、范河县、光武县、泉城县四县。隋文帝废县改凉州,杨迪时改武威县。管辖范围只是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的地区。唐天宝元年(742),改武威县,甘源元年(758),复置凉州。北宋天盛六年(1028),改为西凉府。
永昌路始建于元代。明清两朝称凉州府。民国初年,设置河西路(后改称甘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