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搬到苏州,苏州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严格来说只有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所以苏州绝对是属于二线城市的大部队。但是苏州绝对可以算是二线城市的一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都还不错。
说几个我觉得苏州有,也吸引我的优点。
1.工资水平。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苏州的工资水平可以碾压大部分二线城市,很多省会城市扔几条街。
2.气候。在北京久了,真的是被雾霾洗礼过,还没干。苏州的气候很舒服,不冷不热,也没有那么多暴雨。
3.风景。景点就不用说了,很舒服。生活在一个城市,整体环境对人的心情影响很大。
贴几张图解释一下。
苏州火车站,很有设计感。
苏州的公交车站
吃东西。对于一个吃货来说,食物是影响判断的重要指标。苏州的小吃太多了,而且都很精致,对吃货的胃很友好。
哦,我还得贴几张图。
对了,因为考虑到要换一个以前的教育领域,所以特意查了一下学校。苏州大学很有名,也是211;中国人民大学也有一个苏州校区。中外合作还包括Xi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专科学校还挺多的。如果你想当老师,你有很多选择。
处于不利地位的
1.房价。差不多2.1万,买房的压力对于一般工资来说还是太大了。
2.安静下来。横向比较,苏州落户门槛还是比较严格的。
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前提条件是参加社会保险,办理居住证并合法居住1年以上,要求在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且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分数每年都会有变化,基本在730分左右。看了那个标准,你就别指望社保五六年了。
按照人才引进的标准,年龄卡是很死的。男性必须在40岁以下,女性必须在35岁以下。
我有一个朋友,符合人才引进标准,但是太麻烦。她找苏州闪电落户做代理,主要是省事,后来告诉我四个月就搞定了。这种公司估计是有人脉的。
整体来看,苏州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但它的优点一般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它的缺点一般是别的地方有。所以,如果不想在北上广挤,想有个好的发展,苏州是个不错的选择。
先说苏州的优势。
人文地理:苏州在生活工作交流上讲普通话,不像有些城市外来人口根本住不下去,讲的都是当地方言。每天的业余生活是丰富的。苏州旅游景点众多,山水人文景观齐全,历史名胜众多。苏州园林也很有名。气候温度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经济上:总的来说,苏州工资收入比较高,创业环境非常好。无论哪个行业,在苏州都能找到很多本地客户,非常方便企业经营。苏州的物流体系足以支撑甚至全国甚至海外的业务。
再来说说缺点
由于人均收入较高,苏州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另外,苏州现在的房价也很高。想买房,买个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根本买不到房子。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堵车,真的很烦。
优点是有山有水有历史文化,城市不太大也不太小什么都有,外来人口比例高的移民城市包容性强。缺点是房价比较高,冬天冷夏气候炎热。
苏州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友好的城市。经济发达,工作机会多,移民多,文化相对宽容。在苏州,不说苏州话也能生活工作的很好。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工薪阶层打拼多年还是可以接受的,交通便利,准一线城市。
优点苏州是千年古城,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城市包容性强!外面有很多以园区为首的外资企业,就业条件宽松!缺点:房价很高,孩子上学不容易!还有很多车,水,人,从某个角度来说对大人小孩都是潜在的安全威胁!
只要你有钱,没有缺点!
有两个缺点。第一,冬天湿冷,没有暖气,但是很容易解决。我花几万块钱装个地暖;二是房价贵,能解决一半,住郊县。
耐心看完以下全文,利弊自然一清二楚!不会再有搬不搬的困惑了!
讨论城市发展,展望城市的未来,必须知道中国的城市发展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以下是中国城市发展概况:
从65438年到0980年,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严格控制中心城市规模,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发展小城镇”;
2014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重点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7 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2065438+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都市圈是以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
5438年6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中心城市是区域资源要素最集中、最高端的核心节点,也是区域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中心;都市圈是中心城市直接辐射的功能范围;城市群是由几个中心城市和几个大都市区组成的最大的空间组织形式。
看完以上概述,就可以了解城市发展模式演变的全过程。至于目前既定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模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中小城市的组团发展模式。集团内有三种类型的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中心城市一般指区域内最发达、最大的城市;副中心城市是人口和规模仅次于中心城市的城市;所谓卫星城和中心城,就是副城和母城的相互依存关系。卫星城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承接中心城市疏散的产业,是中心城市功能的延伸。卫星城与中心城关系密切,但相对独立,不会融入中心城。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也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模式,就是东京都市圈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集聚核心资源,在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卫星城市根据各自功能发展机械制造、重化工钢铁、金属材料、汽车制造等产业,与中心城市形成互补关系。并通过跨城轨道交通,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使实现双城生活成为可能。
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确定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如何划分中心城市的等级,酝酿了近20年,其过程如下:
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提出编制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从2005年到2020年。
2006年,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提出建设“一个亿”城镇体系,即全球和国家中心城市10个,国家特色城市100个,中小城市1000个,特色城镇1000个。明确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核心城市,即在我国金融、管理、文化、交通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的城市。
国家发改委(NDRC)进一步明确,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中心、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是出现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面之上的新“塔尖”,是集中了中国在空间、人口、资源、政策等方面主要优势的城市。
自此,在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在功能划分上形成了清晰的金字塔等级体系。尖顶: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城市定位:带动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塔尖依次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中小城市、小城镇。
2010年2月,住建部明确批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中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赋予其城市发展的龙头地位。五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并迅速发展,有目共睹。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Xi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经公布,直接点燃了四大城市的发展。比如成都,2015年末的户籍人口是12多万,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户籍人口已经达到2093万。同样,Xi安、郑州、武汉,自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以来,也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户籍人口逐年飙升,资本涌入,产业争相布局,城市群效应十分显著,中心城市功能迅速形成。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快速发展,新建的四个国家中心城市都已经稳固了各自区域的绝对龙头地位,甚至对东部沿海的大部分城市形成了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下面这段话中得到印证,这也是山东连续几年申报济南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前奏:
2017年,时任济南高层在山东两会上发言:山东经济实力强,但山中无峰,缺乏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济南作为省会,是山东的心脏和中心。每个人都生活在济南,脚下是同样的土地,头顶是同样的蓝天。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济南好,山东好。未来各省之间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还是核心城市的竞争。郑州最近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分析郑州、合肥,还有武汉、长沙、成都、贵阳这几年发展很快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所在的省份都大力发展省会城市,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核心城市聚集在一起。不集群,就会被其他城市集群。机会被抓住了。如果我们不抓住他们,其他城市就会抓住他们。
从2005年启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到2018,历时13年,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Xi安9个国家中心城市,也称为金字塔城市,简称“塔尖城市”。根据住建部和发改委的定义和培育方向,这九大城市将是未来金融、管理、人口、交通等资源高度集中的核心城市,引领全国城市发展,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顶级城市的竞争。
既然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这么高,就像是给城市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其他城市可以报考吗?事实上,从2005年住建部提出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按原计划,只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获批。至于第10个国家中心城市,直到2021年底,还不确定,可见竞争之激烈。但据相关媒体分析,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由于此轮规划制定较早,与国内现有的城市发展并不匹配。当时提出10全球和国家中心城市只是一个想法。根据我国城市区域布局和经济综合发展情况,未来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数量很可能保持在12个。所以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并没有以2020年的过去而结束,而是开始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先说长三角地区。面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长三角地区的格局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哪些激烈的竞争?
众所周知,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涉及人口654.38+0.6亿。整个长三角地区人口高达2.3亿,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4。相对于以双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其余明显小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群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只批复了上海1个国家中心城市,确实存在新增的可能。
传统的长三角是指江浙沪邮区,由江浙沪三地组成。但在2016年,国家批准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去掉了苏北、浙南,增加了皖东,并明确合肥、南京、杭州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上海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的重要性已经与宁杭并驾齐驱,跻身长三角城市群四大中心城市之列。
2017,1,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合肥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南靖、武汉、Xi安这三个传统科教强市没有批复。截至目前,国家已经批准了四个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按批准时间顺序为:上海、合肥、北京、深圳。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实际上是功能单一的国家中心城市,比如深圳。虽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但一直是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地位与上海相当。在人口红利已经丧失,民族产业已经转型的今天和未来,能够占据全国顶尖科研资源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无疑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占得先机。
安徽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获批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后。合肥有信心直面南京、杭州,加入了长三角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以下是安徽、江苏、浙江三省支持合肥、南京、杭州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心。
5438年6月+2020年2月公布的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杭州培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安徽省“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合肥向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20265438年5-6月公布的《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再次提出杭州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明确支持合肥再次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再次明确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
回复不是废纸,定位不是口号。城市功能分化和差异化培育有序进行。以下是:长三角四大中心城市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利好政策。
上海:
201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2016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定位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1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定位为中心城市,围绕其构建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20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意见》出台,支持浦东新区成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合肥:
2016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7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定位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1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定位为中心城市,围绕其构建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南京:
2016年,撤销7个军区,设立5个詹区。东部詹区位于南京,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上海六省市。
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在南京成立,代行最高法院部分职权,管辖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上海;
2016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定位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2021国家发改委批复安徽、江苏两省联合上报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安徽、江苏两省共建南京都市圈;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1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定位为中心城市,围绕其构建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杭州:
2016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1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定位为中心城市,围绕其构建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浙江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如今,大部分城市已经失去了攀登金字塔顶端的机会,但仍有少数城市在努力攀登顶端。看城市发展,不能看现在,要看未来的规划定位,要看2025年、2035年时间节点的发展形态;更不能只看单一功能。“塔尖”所定位的全球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功能必须是综合性的。
优势:这里是吴语区的中心,是千年吴文化的完整传承和体现。它环境优美,古典气息与现代时尚并存,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江湖纵横,江河鲜肥;明思酒楼,历史古迹;留短留长,有雅安的民风,清静恬静。劣势:缺乏熟悉吴越文化的优秀管理者,城市规划、保护和管理不成熟、不专业,符合、保护和发展姑苏文化的资源利用有限,尤其是外来移民甄别、治安整治和对外合作不尽如人意,使得这座本可代表中华文化50%以上的文化之都,只是一座平庸之都,而不是令世界尤其是亚洲惊艳和赞叹的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