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司马懿,历史上还有两个人有“鹰望狼”的样子,后来成就了大事。
有趣的是,如果徜徉在时间的长河中,很容易从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人。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以鹰的眼光看对方,以狼的眼光看对方的人。比如司马懿,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三国演义》第九十一章提到司马懿“鹰眼望狼,军权不可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国家的灾难。“不过,除了司马懿,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人有‘鹰望狼’的长相,分别是越王勾践和袁世凯。
在古人眼里,面子很重要,甚至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而“鹰望狼”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一个好的形容词。
在这个形容词中,“鹰眼”是鹰的眼睛,强烈而锐利,“狼眼”是指狼的回头。据说狼可以保持肩膀不动,把头转180度,所以这个词可以这样理解:“有鹰一样令人不寒而栗的眼睛,像狼一样盯着猎物,表示暗藏野心,心狠手辣。”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的脸让别人不高兴,尤其是曹操,对它是望而生畏的。《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听说司马懿有狼可看,欲探之,于是背过身去,脸向前向后。”换句话说,曹操见了司马懿的面之后,就想除掉他,但是最后没有做到。很明显,司马懿最后确实向曹石家道歉了,他的后代成功篡位了。
至于勾践的脸,史记里有记载。著名谋士李曾在遗书中说:“越王勾践,可以* * *于忧患,不能* * *于安乐。”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被困会稽山。后来他通过给夫差送美女、做奴隶、喂马等手段,成功取得了夫差的信任,最终打败了吴国,雪中送炭。
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说:“鸟尽,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赋予主人公文学风格以死亡。由此看来,勾践和司马懿一样,都有一颗虎狼之心。事实也的确如此。勾践确实是一个可以荣辱与共,却不能同甘共苦的人。
其实袁世凯也是一个有着“鹰护狼”外表的存在。对此,清末皇族恭亲王之孙孙普维曾在《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中说:“袁世凯以鹰眼护狼,早有暗算,故敬月亭称之为第二。”换句话说,袁世凯的“鹰望狼”非常明显,甚至被称为“司马懿第二”。
而这样的人,如果被重用,很容易被他出卖。事实也是如此。袁世凯本来是清朝的大臣,但是他逼着清朝皇帝退位,后来又偷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不仅如此,袁世凯在为慈禧效力时,还曾经背叛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显然,这样的人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由此不能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鹰眼狼眼”的人都是恐怖的存在。他们一般都有野心,有能力,底线很低。为了成功,他们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抛弃自己的良心。而这样的人,胜利的概率比较高,但是被世人嫌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普遍存在争议。
史记,晋书,任国会议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