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论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总的来说,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初步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基本改变了一段时期以来严重失衡的状况,初步完成了合理化任务,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阶段。1949以前,中国经济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工业几乎没有发展起来。从1949到1952,中国用了三年时间进行恢复建设。到1952,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65438年至0953年的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极低、工业生产能力薄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从1953到1980,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的高级转型和一次重大的被动调整。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提前转型是在大跃进时期。由于重工业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衡,农业比重由65年的43.3: 365,438+0.2: 25.5,变为960年的43.3:365,438+0.8: 26。经过五年的被动调整,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十年文革片面强调为备战服务,使产业结构重新进入“重”的轨道。1976-1978经济发展出现“急于求成”,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启动新一轮工业化。这种产业结构的第二次高级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重工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比例失衡,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尖锐对立,社会经济关系全面紧张。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总需求快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快速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新的格局。工业由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第三产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在1951至1990期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变化较为显著,变化幅度超过了GDP的变化幅度。基于这种评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于合理。从1991到1997,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的整体结构变化来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比重大幅上升。第一产业也保持较快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比重也有所提高。按照目前的价格,三个行业的构成从1990的28.4: 43.6: 28.0变为18.7:49.2:32.6438+0 1997。第一产业下降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由1990年的60.1:21.4:18.5变为1997年的49.9: 23.7: 26.4。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产业结构演进不平衡。所谓非均衡,是指在一定的整体收入水平上,三次产业的比重失衡,即部分产业比重过大,部分产业比重过小。如果分别从三个产业内部来观察,这种不均衡就更加明显。根据钱纳里的“典型结构”分析,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属于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的收入比重明显高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甚至高于一些高收入发达国家,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明显低于一般低收入国家。从静态资源配置的结果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是一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但内部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加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水利、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建筑、汽车制造、机械电子大而不强;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1997年GDP的比重仅为32.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60%-70%)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0%以上)。从动态资源转化角度看,1980之前,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居民潜在需求难以形成现实需求,最终需求对产业结构演进影响不大。资源配置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倾斜,产业结构沿着工业比重过大的轨道演进,很快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非均衡产业结构状态。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的演变趋于良性循环。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偏差在不断得到纠正。从65438年到0949年,我国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58.5%,工业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扭转工业结构严重偏重的倾向,注重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1979到1998,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11.7%的年增长率的同时,农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和10.5%。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也由1978的28.1: 48.2: 23.7变为18.0: 49.2: 32.8。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渐协调稳定。在农业内部结构上,“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到1998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纯农业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6.2%,而畜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5%和16%上升到30.8%和9.6%。1978之后,非农劳动力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演变趋势同步推进。三是产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从1949到1978,中国经济本质上是传统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种类少,现有产业规模也小,技术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在第三产业中,商业服务业比重较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通信和金融业十分落后,长期在低水平上发展。1978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演进趋于良性循环。钢铁、汽车制造、机械等加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电子、光纤、通信等新兴产业大幅增长,机电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保险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纵观近50年来的产业结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一个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技术产业逐渐向现代技术产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从采掘业到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再到高级加工业的演变;从主导产业看,将从消费信息部向生产者信息部再向消费信息部和服务部转变;从少接触国际市场到适应国际市场,建立内外贸结合的综合产业结构。这些变化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状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