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域和演变过程谈一下你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建筑主要是钢筋混凝土。

[2]风格古朴典雅,主要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木结构为结构模式(柱、梁、檩条、椽子等构件)

古建筑(20件)

),根据结构要求的实际尺寸、形状和间距。这种建筑结构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料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其他地方的自然空间,形成了一个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既封闭又开放。既有人工的,也有自然的,既能种花种树,又能观风观云观日月,成为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体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矜持内敛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在古代,较大的建筑都是由几个院落组成的建筑。单体建筑和院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过渡,成为一个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空间,表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等较为庄严的建筑,往往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逐一排列,次要建筑对称布置在两侧,布局均衡美观。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等设计手法,达到美的效果。中国建筑强调艺术装饰,但并不复杂。它只关注主要部分,如窗檐、过梁、屋顶等。,而且布局倾向于均衡发展,忽略高层建筑。佛教传入后,出现了亭台楼阁,高楼大厦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是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构件的组合,构成了丰富华丽的艺术成果,雕梁画栋,绚丽多彩;联匾激发兴趣,遐想无穷。

中国的建筑非常繁荣,包括宫殿、墓地、修道院、寺庙、花园、桥梁和宝塔。

《中国近代建筑概述》[3]中的中国近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发展

从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建筑呈现出中西风格交汇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占据数量优势,但影剧院、餐馆、客栈等娱乐服务建筑和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传统建筑格局,拓展人际活动空间,设置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的建筑活动。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城市,出现了外国领事馆、外国商号、银行、餐馆、俱乐部等洋楼。现代民族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类建筑实现了新的功能、新的技术、新的造型和人们的兴趣。

现代建筑

民族风格的统一。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建筑在数量、规模、类型、地域分布、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都突破了近代的局限,呈现出崭新的姿态。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特征的复古风,以10国庆工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融合现代设计手法和民族意蕴的广州风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逐渐走向开放和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