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发酵原理的确立:微生物学的创始人巴斯德在1857中提出了“化学上不同的发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引起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发明纯种培养技术: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划线营养明胶分离细菌纯种的方法,后在其助手妻子的建议下用更实用的琼脂代替明胶,有效地促进了纯种分离技术的发展;1882年,丹麦的汉森提纯了酵母,并广泛应用于酿酒工业。

(3)酶及其催化作用的发现: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赫纳用磨碎的酵母的细胞液成功地将葡萄糖酒精发酵,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物化学和酶学研究的新纪元。

(4)深层曝气培养技术的建立:1942年,由于二战中抢救伤员的迫切需要,推动了青霉素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导致发酵工程中革命性的、普适性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建立;

(5)体外基因重组技术的问世:1973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Cohen等人和旧金山大学医学院的Boyer等人在大肠杆菌中剪切拼接了两个不同特性的质粒片段,获得了第一个重组质粒,然后通过转化技术将其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进行复制,发现它可以表达原来两个亲本颗粒的遗传信息,从而开创了基因工程的新时代;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出现:日本千寻一郎在1969中首次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应用于DL氨基酸的分离,在1973中进一步利用固定化细胞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开创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工业化应用的新局面;

(7)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建立:1962年日本利用仙台病毒首次诱导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1974年高利用(聚乙二醇)完成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实验,1979年盛达利用简单、快速、无毒的电脉冲技术融合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此后,这种新的细胞融合技术在动物、植物和各种微生物新物种的培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