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建筑演变
魏家平远征第二年(250年),北伐大将刘婧驻季承时,命令数千将士在桑干河上修筑墓堰,开凿箱型渠,引高梁河灌溉。高梁河水系的下游就是现在的什刹海地区。
公元13世纪,蒙古金被毁的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新都。什刹海是元代规划设计最基本的基地之一。整个城市南北中轴线选在靠近积水池的地方;大都城周围城墙的位置是根据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来建造的。依托这一水域,元朝确定了东海岸的都城建设中轴线,什刹海成为元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海子,元代的名海,是一个又宽又长的水面,明初收窄,后逐渐形成了连接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水道。
明代中期,什刹海海面水田增加,但湖面急剧下降。在德胜桥东南,挖了一条通道,与后海隔开。积水潭的水从岔河直接流向前海,经南面的西闸进入皇城,同时经银顶桥向西北流入后海,形成“银顶关山,水倒灌”的景观。
顺治元年(1644),北京为清朝首都,内城归各旗管辖。今天什刹海地区是黄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什刹海疏浚。
1949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疏浚什刹海,在岸边修建水泥栏杆。
1992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历史文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