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通航有什么历史意义?

在古代,陆路运输相对于水路运输来说,消耗很大,道路上充满了危险和障碍,所以在当时,水路运输作为一种更重要的运输方式,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控制。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使高邦和曹云一时繁荣,为统治者输送贡品。沿海各县的商帮是否立下了汗马功劳。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江南经济建设。3.融合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4.方便南粮北运。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活的、流动的人类遗产。大运河起源于春秋,形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开凿的重要河道。也为江南运河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基础。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管理嘉兴至钱塘至浙江的陵水路”。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了一条沟,开了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建了一座汉城,运河和运河文化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我们今天说的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兴盛于唐宋,直通元朝,疏浚于明清(公元前486年至公元1293年),历时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建设过程。

尤其是在隋朝,杨迪皇帝动用了两百多万人开凿大运河,为以后国家空前的经济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杨迪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的历史贡献不容否认。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隋末一千里。如果庙里没有龙舟,对余的理论贡献就不大了!【2】——可见大运河对未来中国南北经济交通的影响之大。

京杭运河历来是历代重要的水路运输路线,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海上运输兴起后,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降低。黄河移民后,山东境内河道缺水,河道淤积较浅,南北通航中断,导致河道平坦。江苏境内水量大、通航条件好的地段,只能通过小木帆船。京杭运河荒废了,萧条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加宽加深,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得到改善。季节性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以上。江苏省郫县以南660公里的水路,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成为未来南水北调的输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