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摇滚乐的发展有没有受到披头士的影响?
虽然披头士从成立到解散只有十年的时间,但作为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唱片销量最高纪录,而且让后人难以企及,其文化影响力早已超越其艺术本身。在这几十年里,甲壳虫乐队长期以来一直是流行音乐和文化的象征,也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商标,他们的一些成员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士头衔。披头士在六七十年代引领了世界各国流行文化的方向,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的一切都成了最有文化意义的商品,披头士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拍出惊人的价格。甲壳虫不仅无数次出现在各种杂志的封面上,还经常出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上。他们有数不清的博物馆和纪录片、电影及其他相关文化资料的储存机构。此外,世界上还有大量专业的披头士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比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和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20世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永远镌刻。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挑战。
以上是披头士对整个世界音乐界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开放78年的国家,很遗憾的说披头士的作品对中国早期摇滚音乐影响不大。虽然后来很多摇滚人会去听他们的作品,但能够影响或形成影响的音符并不多,但他们的音乐理念还是或多或少地深入到了从事摇滚音乐的人的心里。1980年,第一支摇滚乐队“万王”在亮相。乐队成员有万兴、李、马晓义和。那时候他们只翻唱披头士的作品,真正的演出很少。那个时候,没有必要像今天这样把流行和摇滚划清界限。
早些年,人们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听广播,看大戏,然后是一些高端的在看战争题材的翻译电影。
对这种音乐的追求,源于那一代人对异域文化的推崇。因为中国人经历了文化洗礼,对新事物、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前所未有的强,所以有这样一个纯粹的模仿乐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更多新鲜文化的涌入,披头士的作品作为60年代的产物,有点落伍了,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大爆炸,所以中国摇滚才会后来兴盛,百家争鸣。1984年,北京歌舞团崔健等7名年轻人组成“七夹板”乐队,发行涵盖美国民谣的专辑。但不到一年,就被有关部门辞退了。“你用这种音乐做什么?”1988年,田壮壮拍了一部电影叫《摇滚青年》,讲了一个和音乐无关的故事,是一个霹雳舞少年的奋斗。在当时,一些敢于冲破枷锁的行为被认为是“摇滚”。这不是现在叛逆的年轻人的二年级情绪,而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当作生命的挣扎。
其实在1989崔健的第一首《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出版之前,那些人和乐队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摇滚,而是一种新音乐的萌芽。
“摇滚”这个词开始与“精神”搭配,直到今天仍然是音乐家和唯灵论者争论的话题。但是,在1986之前,没有人发出崔健那样的声音。那些同时代的人不需要靠摇滚生活。看看那些曾经和摇滚有关的人生轨迹,我们就更能理解中国摇滚代表的不仅仅是音乐,至少在当时不是;摇滚,没必要陪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