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国际化的基础
2003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为614亿美元,其中出口416亿美元,进口1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4%、41.5%和5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42家,实际利用外资54.5亿美元;全年实施境外投资项目301个,投资总额9658万美元。这些成绩与浙江市场化改革起步早、步伐快密不可分,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些因素正继续为浙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浙江民营经济走向国际化。
民营企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中小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生产专业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优势,引进外资,特别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专业工业区蓬勃发展。浙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块状经济,如永康五金、绍兴纺织、海宁皮革,即专业化的工业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近年来,浙江特色工业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大型特色产业向制造业基地发展;区域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产业链逐步向两端延伸;随着技术含量的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适应信息化趋势,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网上交易;特色产业外向度不断提升。
专业市场繁荣。截至2002年,浙江省共有专业市场4193个,市场总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辐射全国的大型市场为基础、区域市场为骨干、各类市场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专业市场可以为专业工业区提供稳定的销售网络,专业工业区也可以成为专业市场的坚实生产基地,为建立国际专业工业区和专业市场奠定基础,从而利用劳动力优势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吸引外资落户。对外投资的扩大,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我国进出口额,另一方面会给我国外向型企业带来竞争压力导致的管理模仿、技术扩散和效率提升,进而在利用国外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出口商质和量的飞跃。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外资陆续进入中国的契机,通过支持跨国公司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实现国际化扩张。不久前,中国某变压器厂通过与日本企业合资合作,成为中国变压器市场前两名。这一成功案例表明,浙江的许多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其良好的国内营销网络和技术基础,与跨国公司合作,从而成为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排头兵。
民间资本可以利用华商的世界网络作为“走出去”的捷径。海内外华商对放弃有着不变的好感。利用侨商网络便于我国中小企业打开销售渠道;通过海外华商的人际网络,便于中国中小企业熟悉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入目标市场;利用海外华商的信用联系,可以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华商网络,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
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海外华商建立的成熟营销网络,先在更容易占领的市场与海外华商合作,推出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再利用品牌、服务和国际竞争力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
实现专业化工业区和专业化市场的国际化。
专业化工业区已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支撑,但与国际上一些专业化工业区相比,规模仍然较小,国际影响力也不大。在许多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的形势下,浙江专业工业园区应该更加重视国际市场,向建立国际专业工业园区迈进。以现有的专业化工业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同时,努力提升专业化工业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活动,是浙江专业市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要把专业市场推向国际市场,把内贸市场变成国际贸易市场;我们不仅要努力进入国外专业市场,还要把国际专业市场“搬到”我们家门口。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大大节约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为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条捷径。浙江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可以在充分利用全球采购体系的基础上实现。2002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规模已经超过300亿美元。浙江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服务全球采购,将专业市场打造成跨国公司的采购副中心,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这将是浙江专业市场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走向建立国际专业市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