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清朝贡品的干巴牛肉,你知道怎么做吗?

眉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公布,传统技艺仁寿汪洋干巴牛肉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有200多年历史的干巴牛肉,据说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创始人石夫妇是江南人。曾有诗赞“食一方寸瑶池之味,不枉一春走江南。”清朝末年,石的后裔流亡在四川王家场(今汪洋镇),此后,制作干巴牛肉的技艺在当地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名菜干巴牛肉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仁寿县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

工人们正在给牛肉“去骨”。

工人们正在冲洗牛肉。

工人们正在给牛肉腌制。

工人们正在切条。

工人们正在装袋。

来到仁寿县罗板桥附近的一家食品厂,探寻著名的干巴牛肉。亲眼见证这舌尖上的美味是如何经过过程,呈现出最纯粹的味道。

“首先,鲜肉要去骨,冲洗干净。除了吸尘,其他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汪洋干巴牛肉生产技术第三代传人张进一边介绍,一边走进车间。在一个干净密闭的车间里,三名工人正在给100多公斤牛肉“去骨”。

“做这个一年多了,熟能生巧,也觉得不难。平均每天工作6个小时左右,我也挺愿意干这个的。”工人吴说,牛肉漂洗后要腌制2-3天,撒盐时要一块一块地撒,肉质才会均匀入味。含盐量的控制靠长期的经验积累。

腌制好的肉会煮一个多小时,冷却后再切成条状。工人拿着菜刀,沿着牛肉的纹路垂直切开,这样做出来的牛肉更好嚼。技术工人切的牛肉条宽度、厚度、长度大致相同,这样翻炒的时候味道更均匀,看起来更美观。

在两个相邻的生产车间里,有一个小通道。张进说,这是完成每一道工序后,把肉送到下一个车间的专用物流通道。“车间是标准化的,物流通道和人行通道是分开的,工人也戴口罩和手套,避免污染。”

最关键的一步是油炸,这也是决定牛肉口感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在锅中加入少量清油。锅热后,放入清水中煮沸。加入精确比例的配料,翻炒一个小时左右,直到水变干。”张进说,添加的配料决定了牛肉的口感,根据炒牛肉的量准确称量配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到10分钟,张进满头大汗,炸房里的油烟呛得人眼睛不停流泪。对于这一切,张进早已习以为常。为了最纯粹的味道,他默默地挥动着大锅铲,牛肉在锅里不停地飞舞,渐渐呈现出生动饱满的色泽。

和麻辣牛肉的制作工艺不同,五香牛肉在油炸的时候会加更多的糖,所以会带一点甜味。“很多人只追求价格,忽视质量。”张进回忆说,小时候看着家里的大人用柴火烤干牛肉,他就等着尝一口,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正是因为从小对干巴牛肉的“痴迷”,让他长大后坚持用最好的食材传承最好的味道。

最后一步是真空装袋,加上外包装袋,检验合格就没事了。在包装现场,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牛肉整齐地往一个方向装进袋子里,这样看起来会更美观,也方便封口。

制作一批牛肉干需要几天时间,张晋历经几十个春秋传承制作技艺。从1995年的汪洋到仁寿,张进用了21年的时间,把干巴牛肉产业做得越来越大,并逐渐扩散到其他地方。这些年来,张进还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去上班或旅游,他总是去当地的超市。买回当地的牛肉干,回家自己研究食材和做法。如今,张晋除了传统的麻辣牛肉、五香牛肉,还做了沙爹牛肉、手撕牛肉等不同品种。

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仅是简单的烟火,更是通过美食与过往文化和前人智慧的交流。谈及传承问题,张进表示并不担心女儿愿意学这门技艺。年轻人有更多的想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发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