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自然地理
2012全县面积2334平方公里,位居漳州第一。山地260万亩,耕地35.5万亩,林地268万亩。
平和县境内多山,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仅2011年就植树造林19.4万亩。水果面积9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居福建省第一,全国第六。漳州六大河流中有五条发源于平和,素有“五河之源”的美誉(韩江、漳浦南溪、庐江、小芸张江、广东诏安东溪)。平和县位于南岭山脉东西向复合构造带和新华夏第二复合隆起带两大巨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构造断层复杂。相对发达的构造体系主要有经向构造、新华夏构造和扭转构造。
子午线结构
形成较早,后期多为新构造迁移改造。县城有零星露头,仅在西北-鲁西南北向压扭断裂带。
新华夏结构
主要有:东淮-桂竹洋北东向压扭断裂带,伴有蛟河-观凤北西向拉扭断裂带;九峰-土田北东向断裂带;文峰-大西北东向断裂带(2号和3号断裂带均伴有北西向张性断裂);小溪-坂仔北北东向复式背斜。
扭转结构
主要见于安侯帚状构造,从北干岭开始向西南经大溪、安侯,再向东南转向小芸麻浦、水晶坪,逆时针蔓延,长约60公里,宽3-25公里,面积600平方公里。
在该县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新华夏系的北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挤压和扭转结构面,以及与其相关的横向北西向断层。但新构造运动冲洪积的强烈显示,控制了平和县的山体分布趋势、河谷切割及河流阶地和水网的发育,与出露构造体系的轮廓基本吻合。
境内地质结构以断层为主,有轻微褶皱。仅在小溪与范晓山之间的侏罗系骊山组地层中,可见宽缓的NE向褶皱,在其它地区不明显。总之,县城的地质构造是以NE向断层为主,多组断层交织的网状断层构造格局。主要有:中腾-九峰北东向断裂;小溪-大溪北东向断裂;鲁西—南胜西北断层;岐岭-安后北西向断裂;汤坑(南靖县)——象牙南北断层;富里什-龙三岬南北向断裂。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65.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3.6%;财政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8+00672元,同比增长65.438+09.1%;农民人均纯收入6.228元,同比增长16.5%。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50.6%,位居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41.6%,在漳州排名1。引进了两个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543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6543.8+0.35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43.8+0.74亿元,分别增长26.3%和27.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5亿元,比年初增长19.3%,其中城乡储蓄余额27.5亿元,增长21%;各项贷款余额11.8亿元,下降3.7%。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2.53亿元,第二产业26.12亿元,第三产业40.50亿元。平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据清代康熙出版的《平和县志》记载,该县种植水稻应不迟于宋代,有早稻、晚稻、中稻之分。清朝康熙以前,已经种植了冬小麦和烟草、甘蔗、大麻等经济作物。民国时期,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技术保守,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亩产量在150公斤以下。到1949年,粮食总产量70900吨,平均亩产只有101公斤,畜牧业、副业、渔业发展也很缓慢。
解放后,平和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公有制,解放了生产力。政府组织和帮助农民逐年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特别是到了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克服了“一大公有、两大公有”、平均主义、重粮轻多种经营等弊端,打破了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局面,开始向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转变,农牧副渔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8万吨,平均亩产27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1.57倍和1.7倍。甘蔗总产量654.38+0.54万吨,生猪存栏22.7万头,水产品产量623吨,分别比654.38+0.949增长654.38倍、6.654.38+0倍和62倍。农业总产值13380万元(不变价1980),是1949的7.2倍。
2008年,平和县农业总产值45.9亿元,增长8%。品牌农业创建取得突破。“平和琯溪蜜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著名农产品。其证明商标在17个国家成功注册,成为中国受欧盟保护的10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全年出口蜜柚8.3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
白芽奇兰茶已成为全省五大名茶之一;山哥蔬菜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宝丰”、“山哥奇珍”商标注册;阳山茶叶、国农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宝丰罐装茶、田春茶叶等5家企业的产品荣获2007年福建省名牌产品。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2008年,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新增蔬菜、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农业行业协会。建成46个蜜柚出口示范基地,总面积5300公顷。农业产业链继续延伸,柚香兰琪茶开发成功。平和工业一直以个体手工业为主。1949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41600元(按不变价格1957,下同)。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工业迅速崛起。到1957,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当年工业总产值486.7万元。从1958开始,所有的私营工业和“大规模的钢铁冶炼”都发动起来,强调“小土群”,各种小厂蜂拥而至。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工业生产发展遭受重大挫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62的工业总产值只有477万元,低于1957的水平。从1963开始,平和实业经过调整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工业总产值比1957增长93%。1966年“文革”开始后,平和工业再次遭受挫折,全年工业总产值1968 ~ 1970低于1965。1970年,庆祝工业科学,工业生产逐渐回升。特别是建立了全县合成氨厂、磷肥厂和一批骨干水电项目,全县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976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238万元,是1970的两倍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平和工业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人、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全民所有制的制糖、机械、化肥行业成为平和工业的三大支柱。从65438到0987,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到1988,全县有工业企业1913家(有登记),工业总产值达到12540万元(不变价1980),从1949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
2008年,平和县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3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4.38+0.898亿元,增长57.3%;工业税收收入7684万元,增长49.9%,税收收入增速比产值增速高20.3个百分点,实现了产值和效益同步高增长。新增规模企业23家,总数81,服装雨具企业26家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符欢汽车等6家企业产值超亿元,何琳凉坝、宝达钢铁等17家企业税收超百万元。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20个,投资5.8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投资3100万元。工业投资促进效果突出。全年新批工业外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外资908万美元,同比增长18.8%。投资过亿的亿达纸业成功落户。符欢汽车产业园、梅文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和吸引了31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全县建成通用厂房3.5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厂房7000平方米,征用工业用地84.6公顷。工业品牌创建硕果累累。国农、南盛2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万启龙、兴发、广和堂等6个商标被评为市著名商标。
平和综合工业园:
平和工业园成立于1999年3月,前身为平和县文峰工业区。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是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建材、纸制品、家具为主,其他轻工加工业为辅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公园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自成立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突出特色、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和“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三高三高”原则,努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五寨工业集中区:
平和县五寨工业集中区位于五寨乡后门、寨河、尤美、新塘、五寨农场,规划总面积3500亩,首期规划开发2000亩。工业集中区北距平和县26公里,南距324国道27公里。县乡公路和山区旧线穿过项目区,与漳浦县和小芸县相邻。有日供水量2000吨的自来水厂,可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工业用电由县电力公司直接供电,电力充足。区内有东浦伞业、恒泰伞业、海川伞业、朱虹家具、鸿凯玩具、联安纸制品、鸿盛梯级水电、高枫联盟梯级水电、季乐食品等多家企业。民国到50年代初,除了九峰、小西、鲁西、大西,其他地方很少有客栈。全国各地的客栈都比较简陋,床位很少(几个店,十几个店),营业额也不大。1956,小溪镇联和广和两家私人客栈组成合作旅社,共有35个床位(部分是临时铺的)。1958,国营平和旅社成立,床位增至65张,有单人间和双人间,不提供餐食。1964成立国营平和服务社,二层小楼,床位175张,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还有小卖部、食堂。其他公社有基层供销社管理的合作社招待所10多家。1969,县革委会增设大小招待所,为干部出差、开会服务。从那以后,许多机构和公社都有了一些招待所。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游客来来往往,居委会、村委会、私人创办的各种招待所、服务机构、宾馆、客栈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1988有58个,其中县城有26个。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普遍配有沙发、电视、电风扇、淋浴房、卫生间。比较高级和大型的酒店有逸城酒店、平和酒店、稻香酒店、八一服务社等。其中,由国有餐饮服务公司1984创办的宜城宾馆,为五层建筑,79间客房,207个床位,设有冷饮厅、餐厅、会议室、食堂,198。平和宾馆是由县政府主办的四层建筑,拥有105个床位,为台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提供高雅的套房。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2亿元,增长13.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1%。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3个物流配送中心和81个标准农家店。全年新建商品住宅32.7万平方米。加快发展旅游业,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三平祖文化旅游节和林语堂文学馆落成庆典,先后完成三平景区旅游道路铺装改造和广济潭水观音景区续建;童玲景区通过市级火山地质公园评审,童玲岩-大秦山、三平景区纳入《漳州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全年接待游客654.38+0.0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965.43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54.38+0%和654.38+0.8%。民国前后,平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业不发达,店铺少且多为小生意,商业贸易多为农副产品,工业品较少。抗日战争时期,和平成为大后方,商业繁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革命老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再加上通货膨胀,很多商户歇业,逃离,市场冷清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并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产品增加,市场日益活跃。1958至1961及“文革”期间,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限制了集体和私营商业,商业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制度进行了改革,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一起放开了。商业网点遍布街头、乡镇、乡村、公路,商品丰富,花色品种繁多,市场空前繁荣。1988年,全县商业网点(含餐饮服务,下同)5301个,从业人员1.1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商业服务人员225人,比1978年增加130人,比民国37年增加65438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65438亿元,分别是1.978和1.950的2.57倍和32.5倍。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0亿元,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回落至5%。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大世界贸易、大自然农资、广和堂医药、浩伦农业科技等6家企业为载体,建立7个配送中心、370家农家店,带动全县农村消费654.38+0.52亿元。大世界贸易有限公司被列为省市流通龙头企业。平和旅游从1979起步,最早开发利用以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中心的三平旅游区。1979年9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三平旅游管理委员会;1986更名为三平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区一年四季有6家商店、2家餐馆和65,438+0家旅馆,季节性地设置了65,438+000多个食品、水果和日用品的销售点。漳州、平和都有班车到三平旅游区,有4个停车场,占地6500多平方米。历年旅游人数为1979 12万,1980 9万,1981.2万,1982 21000,1983 65438。1985年32万人次,1986年37万人次,1987年42万人次,1988年50万人次。每年第一季度为旺季,其旅游收入占全年收入的一半;尤其是农历正月初六,游客达到高峰。1987当天有2.5万游客,800多辆车进入。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和海外侨胞及民众络绎不绝,每年都有几万人。1987旅游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7万元,1988收入168万元。旅游收入分为县、乡、村三级。
1987年,大溪乡人民政府为开发利用童玲旅游资源,成立了童玲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并投资41000元建设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景区道路2条,13.7公里,旅游人行道2800米,爬梯2个,停车场3个,2100平方米。1987至1988,游客15万余人,主要来自漳浦、小芸、诏安、东山、潮汕等地,以及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旅游收入4万多元。
努力提升三平和童玲两大旅游品牌。三平景区规划调整和三平祖文化公园项目通过论证,景区设施不断完善,被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童玲景区成功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青云寺启动重建,童玲天池完成设计。就太极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达成初步协议;举办红色旅游推介会,发放《平安旅游》宣传册,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活力。2008年接待游客654.38+0.9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54.38+0.3亿元,分别增长7%和654.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