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的生平简介
1919 7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无锡师范大学初中毕业后,以省先进工业职业学校代理人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65438-0936转杭州艺术学院,师从李朝石、常书鸿、潘天寿学习中西绘画。1942毕业,曾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赴法国公费留学。1947-1950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J. Soferpi教授工作室学习油画;同时,我在a .洛特的工作室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在卢浮宫艺术史学校学习艺术史。
吴冠中于1950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20世纪五七十年代,吴冠中致力于油画风景的创作,探索油画民族化。他试图将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他善于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薄雾,水边的村舍,白墙黑瓦,和谐清新的色彩,宁静美好的境界,使画面具有抒情的感染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吴冠中逐渐参与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他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材料和工具来表达现代精神,并探索中国画的创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构图独特,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来表达诗意。他喜欢简洁的物体,用半抽象的形式表达大自然的音乐节奏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有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有时代特色,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人格的培养。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他勤于写作,论点独特,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对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和艺术应该像风筝一样等观点,在艺术界引起了争议。
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故里》等。中国画的代表作品有《春雪》、《狮子林》和《长城》。出版著作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绘画选》、《吴冠中油画速写》、《吴冠中国画作品选》(1 ~ 4)、《东西方寻集》、《飞不停》、《遥远的北方》、《谁的粉书》等。
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1939年吴冠中20岁。在国立艺专期间,吴冠中酷爱梵高、高更,画中喜欢用鲜红、紫红色,于是以笔名自称“吴茶”,后改为“茶”签画。
参考资料:
吴冠中全集第9卷年表-1939
吴冠中,别名茶叶,1919,江苏宜兴农村人。1942,毕业于杭州民族艺术学院,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公费留学获绘画一等奖。1947,就读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1950,留学归来,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文革”期间,被发配到河北农村工作。1973,调回北京参与酒店画创作。65438-0978,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65438-0987,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法国文学艺术最高荣誉”。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只陈列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举办“吴冠中——20世纪中国画家”展览,隆重收藏吴冠中巨幅新作《天堂鸟》。1993年,法国巴黎千里光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素描展”,并授予他“巴黎金质奖章”。1994,当选政协常委。1999,文化部主办“吴冠中艺术展”。200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传播学院委员,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第一位担任此职的亚洲人。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1939年,吴冠中20岁。在国立艺术学院期间,吴冠中喜爱梵高和高更,他喜欢在画中使用鲜艳的红色和紫色。他以笔名自称“吴茶”,后改为“茶”签图。
吴冠中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美术馆、纽约圣约翰博物馆和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内西奥博物馆举办展览。出版个人绘画作品50余种,个人作品集有《吴冠中谈艺术》、《吴冠中散文选》、《美丑》、《人生风景》、《吴冠中作品集》等。他曾经写过《桥的美》。
编辑这位艺术家的生活
吴冠中从无锡师范大学初中毕业后,以省先进工业职业学校代理人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65438-0936转杭州艺术学院,师从李朝石、常书鸿、潘天寿学习中西绘画。1942毕业,曾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赴法国公费留学。1947 ~ 1950在巴黎美术学院J?苏福尔皮教授在画室学习油画;同时在一个?洛特在画室学习,并在卢浮宫艺术史学校学习艺术史,成绩优异。
吴冠中于1950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20世纪五七十年代,吴冠中致力于油画风景的创作,探索油画民族化。他试图将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他善于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薄雾,水边的村舍,白墙黑瓦,和谐清新的色彩,宁静美好的境界,使画面具有抒情的感染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吴冠中逐渐参与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他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材料和工具来表达现代精神,并探索中国画的创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构图独特,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来表达诗意。他喜欢简洁的物体,用半抽象的形式表达大自然的音乐节奏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有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有时代特色,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人格的培养。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他勤于写作,论点独特,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对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和艺术应该像风筝一样等观点,在艺术界引起了争议。
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故里》等。中国画的代表作品有《春雪》、《狮子林》和《长城》。出版著作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绘画选》、《吴冠中油画素描》、《吴冠中国画选(1 ~ 4)》、《东西方寻集》、《风筝线续》、《远远远》、《谁的粉书》、《吴冠中素描与彩画选》。
编辑此段解读吴冠中
专注于应该专注的事情
列举吴冠中画作的价格变化或拍卖成功率,无疑会惹恼读者。总之,他是中国最贵的在世画家。不用说,大多数人对他的画感兴趣是因为惊人的价格。
讽刺的是,大众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的价格是无价的,但他本人生活简朴,不虚荣。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品市场受着人与人之间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比如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起伏等。市场价格高不一定是好事。同样,价格低的时候也不需要压抑。一件艺术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往往对后人来说更为清晰准确。
庄子曾说“外重内拙者”。吴冠中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眷顾一心创作的画家,而不眷顾那些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一贯认真
早就听说吴冠中先生是真人: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画作时,将自己不满的数百幅画作全部销毁。这一次,他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宅”,目的只有一个:把明天的专家找不出毛病的画留下来!
很快,笔者就亲身体验到了吴冠中的认真。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定、刘询、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云福、王明明、宋丽担任评委。颁奖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着一身休闲西装和运动鞋。
第一轮,差的作品被淘汰。礼堂的墙上挂满了画,有些只能放在地上。粗糙的作品自然被淘汰,但形态好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次看到模仿评委风格的作品,评委都会笑:赢了!所有的仿制品都被拒绝了。模仿妨碍了艺术家的真实感受。吴冠中作为评委会主任,为大赛题词:“忠于自己的感觉,不要无效。”
第二轮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吴老师对每一件作品都仔细检查,远观近观,有时还会跪下来检查作品,时不时还会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忙了一整天。
后来,我们享受了这位艺术家与大众的认真。打官司大概是吴冠中最激烈的抗争方式。1993 165438+10月,74岁的吴冠中以拍卖《毛泽东炮兵司令部》赝品为由,起诉两家拍卖公司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最后吴冠中胜诉。
为什么眼睛里不能进沙子?艺术家应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你可以愚弄今天的人,但你不能愚弄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
通道和拖鞋
中国的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都很注意处理进与出的关系。只有进入,才能领略前人用心的美好;出来,就可以彻底用了。
吴先生曾生动地总结了处理差异的诀窍。他曾这样为年轻的画家指出迷宫:“你必须穿着大师的拖鞋行走,然后扔掉它们,在穿上和脱下它们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我就是这样来的。“哪吒王子对骨头和肉的分析只能导致自信!
喝茶喝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清代画家许谷活到今天,想请他喝茶。但是如果常和任伯年请他喝酒,他是不会去的,因为他和他们无话可说。根据作者浅薄的理解,虚谷的灵魂出现在略显笨拙的画中;而张大千和任伯年因为技术过硬,失去了太多的自己。
变化是有道理的,但一般规律是长久的。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徒劳的。画家就像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试图用绳子把他捆起来时,他们发现很难措手不及:他总是在变化和移动!因为结论往往来源于结尾,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尽头。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下结论,只能说,改变,不断寻找表达内心感受的最佳手段,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挑战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当他的艺术观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人预料吴冠中会挑起全盘西化。没想到,吴冠中强调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现代西方艺术的热爱和崇拜完全动摇了...
这种变化是真诚的,不是投机的,而是郑板桥所谓的精神探索的漫长过程。最后他得出结论,艺术的研究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工作室;在祖国,在家乡,在家里,在我心里...
吴先生曾直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力创作作品,抒发感情。至于是否以不跟外国人,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这并不重要。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是最痛苦的。不管他用什么工具,都不会有意中西结合。艺术无所顾忌,一切都被原谅,一切都有后人自己的评价。可以说大象是无形的,没有边界的!
去年,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自从做了艺术家,如猎人的生涯,在山中追逐虎豹,弯弓射大鹰。如果得不到猎物,你就会像一只迷途的狗,心魂俱失。在狩猎中,也就是在创造中,生命疲惫不堪,但生命之花年年灿烂。人虽瘦,心肥力壮。”自我评价新作说:“反刍的草,沧桑的苦,更接近人生的真滋味。对往事的思考往往比较笼统,在某处突出一个眉眼,画面简单,强调痛苦和无奈——人生之歌不悦耳,也是不老的知己,会老还是老。”吴先生曾说“一切艺术,不只是音乐,还有诗歌,更有意义”。看他最近的作品,不禁让人想到晚年的八大山人。可以说是几代人团结一心,心连心!
其他的
吴冠中是中西艺术的集大成者。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探索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被国际艺术界公认为20世纪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了“风筝永不停飞”的创作原则,坚持以自然为基础的感官抽象和水墨的轮换套作,试图将西方的形式结构与中国的意境和神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形与韵”的新体系。
老人在“大嘴事件”中说出了真相
89岁的画家吴冠中最近开始说话了。他说:艺术界的画家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作品没有情感和精神;美协和画院是衙门,养了不少官僚...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人事派系之争的结果是,中国美术几十年来实际上没有发展和创作思路。美术成了政治工具,艺术活动就像妓院一样。在这样一个泥泞的、垃圾箱似的环境里,有一大堆艺术家、空头艺术家、流氓艺术家,好的艺术却出不来;现在的问题不仅是艺术教育,还有艺术场馆、比赛奖项、市场。各个方向都有问题,问题背后其实是体制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水平落后于非洲...(南方周末65438+10月10)
这些带刺的话在耳膜里大声回荡。老先生真敢说话。他敢于说出人们心里可能有的,却未必能说出口的话。艺术家的情怀,艺术群体存在的必要性,艺术的价值,创新,艺术家的命运——问题意识真的是在艺术家老去的时候才浮现出来,并且用如此强烈的措辞表达出来,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叹。
不考虑具体作品,也不考虑他是否了解中国文化,我相信这些问题真的是困扰并将继续阻碍中国美术发展的桎梏。也有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比如把画院所有的美术家协会都比作妓院,有点好听,也有点过分。但是,有些观点的激烈并不能掩盖思想的光芒,或者简单的说,很多话之所以被强调到极致,就是为了用这样的“过度表达”来吸引眼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耳朵变得娇弱,再也听不进“不一致”的意见了?艺术云不就是在不断的坚持和奋斗中诞生和成熟的吗?如果你连允许质疑的勇气都没有,你最多只能做一个专制的“艺术家”。
看了吴冠中的“大嘴事件”,特别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它要成为一个常识性的道理,还需要一个89岁的老人激烈的表达。而且,老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不自觉地表现出强烈而激烈的感情。那些青年才俊在哪里?那些中年精英在哪里?既然我们已经投身于艺术,为什么不能同时投入一份激情和一份责任呢?联想到陈丹青先生在2006年、2007年对艺术教育的激烈批判,我们普通人激动之余,却常常看到这个领域的空虚与苍白。
其实如上述问题,只是一个安慰的故事。大家都在利益的博弈中,真正愿意打破平衡的人,只能是那些没有顾忌的人,那些不再打算在这里混下去的人。原本是海归的陈丹青,与国内艺术圈若即若离;而吴冠中,一个是“我这个年纪!”第二,人家本身就是法国院士,跨国。
几乎可以想象吴冠中的言论会引起他的猛烈反击——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他攻击美协艺术院的时候已经演练过一次了。虽然那次美协领导反应很差,甚至想过如果取消美协,政府安排的大计划怎么组织,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这一次可能是因为文字打击比较重,所以反响可能更大更激烈。好吧,是时候打破这种和谐的气氛了。吴冠中说得好,创新不可能和谐。不然怎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