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村的历史

古村始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此小区整体建设完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是明清时期广西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之一,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明末清初岭南大宅建筑风格明显,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意识。

这里最值得一去的是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民居群。大路村老古民居共有9个群落,分别建于明清两代。古民居依山傍水,幽静幽深,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文物,见证着历史的辉煌。最珍贵的是明清时期创作的对联有300多副,具有珍贵的人文和历史研究价值。一系列人工湖隔开明清建筑,即重耳楼、三大堂、东园山庄、双清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老客堂。鸡犬之声不绝于耳,屋旁湖边寓意“文章示天下,红顶为头”的古木、香樟树、荔枝树,犹如巨型潘静,蜿蜒幽僻,宁静祥和。古民居规模宏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丰富。许多文物被珍藏,保留了一些“十里不同风”的风俗,活跃着一批民间歌舞朦胧的艺人,被授予“广西对联第一村”的称号。吸引了来自全国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和游客。党和国家领导人曹伯纯、、丁、陆冰、袁凤兰、袁等参观了博物馆。

大路村老古宅共有9个小区,从明嘉靖二十五年到清道光六年(1546-1826)逐步建成。从建造第一座房子开始,老的祖先们就刻意营造了一种优生优育的氛围,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人才相得益彰。到19世纪,总人口不到800人的大路村老氏,土地肥沃,培养了102名儒生和国子监学生,其中47人为官,78人受到明清两代的嘉奖。富裕进步,官员众多,这个家族的根基不断丰富和扩大。那些房子都是在屋前的低洼地就地取材挖烧,附形造势,蓄水如湖。每增加一户人家,都要遵循灵山的传统:种植几棵品种优良的荔枝树,从而形成一系列由六个大小不一的人工湖隔开的古宅,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具有岭南的建筑风格和李湘的神韵。

岁月留痕,每栋房子都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烙印。结构和功能最完备的祠堂,遵守着条条框框,透露着浓厚的封建宗法意识。当时家属住什么样的房间,从哪个门进出,走哪条路线,完全是泾渭分明的;建于清朝鼎盛时期乾隆年间的东园别墅,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建得如同迷宫一般。房子里没有人,很难找到回家的路。建于道光六年(1826)的双清殿,宽敞、实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