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文庙的历史
位于乐陵县,始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洪武十七年,清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年,光绪八年,后维修扩建。有明伦堂、兴贤斋、育才斋、明观寺、冲堆祠、忠义寺、肖杰寺、蓟门、灵星门等建筑,曾是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今天,只有四个建筑:大成殿,魏亮殿和崇圣寺。大成殿是明代的滇式建筑。宽11m,长20.8米,高9.88米..内外分别有12个红漆围筒。牌坊层叠,屋檐插天。大厅屋顶铺琉璃瓦,有红黄绿三色,中间形成一个大菱形图案。主脊有五条金龙戏珠,两端翘起一个吻,一条竖脊,脊的近端有一条跃起的鱼和一只蹲伏的兽,交替排列。大殿* * *五排,雍路两侧,东西七亭;主殿东北二十步处,有三座神圣的庙宇。精美的设计,精细的组合,砖纹的造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文庙大成殿不仅是一座完整的古建筑,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38年秋,萧华率东进抗日纵队到达乐陵。冀鲁豫边区特委的建立,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推进,抗日武装的组织,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大成殿几经修缮,恢复原貌,焕然一新。大成殿已被列入中国名胜古迹词典。二十年(1755),庙前建立清朝,平定准噶尔高城帝碑。院内有几座古塔,树枝空空苍劲,是建庙之初种下的。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冀鲁豫边区特委在这里召开会议,统一领导,整编军队。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来到乐陵,成立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曾在此宣传抗战,培训干部。边区第一个抗日政权——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就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