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历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易,可以说是象棋的鼻祖。围棋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史本》记载:“尧造围棋,精于此道。”晋代张华继承并发展了《博物志》中的这句话:“尧使围棋教子。或云:舜以其子而商愚,假装去教之。”

1964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采用了这种说法,甚至标注日期为公元前2356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的原游戏说:“游戏之始,必从战国始,弊于诈,争于伪。嘿嘿!”

到了明代,陈还在书中提出了《与围棋》的潜在真理。相传是尧的臣子,也有人说他是的臣子。后来,董的《广志》和的也记载了这一说法。

明朝的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荣成功发明的。据《神仙传》记载:“荣成功自称黄帝之师,在周穆王寻得,善辅导。”

现代观点并不认为围棋起源于一个传说,而是起源于人类早期劳动的间隙对人类活动的探索和模仿。根据记载的古代围棋规则,它与插秧非常相似,即历史上广泛使用插秧技术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围棋此时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左传·相公二十五年》载:“约宁希言,宁许之。文子叔叔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唉...现在紫凝认为你不如下棋,为什么不呢?玩家优柔寡断,好不容易对上了,但是这是什么情况呢?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可靠的围棋记录,时间是公元前548年。

孔子的《论语·阳货》说:孔子说:“终日食而无志,难也。没有玩家吗?还是贤惠的。”

孟子的《孟子·告子上》载:“夫今游戏之数,亦为小数。如果你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能。邱毅是这个国家最好的运动员。让邱毅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下棋,邱毅听着;一个人认为有一只天鹅来了,所以他试图用弓射它。虽然他从中学习,但这是不可能的。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不一定。”这就是史料中第一个有名字的职业棋手,邱毅。秦汉三国、灭六国统一全国,与围棋相关的活动鲜有记载。

到东汉初年,社会还是“博学于世,独擅棋艺”。直到东汉中后期,围棋才重新流行起来。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天下第一棋手是的杜。人们可能会嘲笑它浪费时间,大师说:“那些精通其推理的人足以有益于神圣的宗教。" "

卷三:“戚夫人侍候。.....八月四日,我们出到雕室北边,和竹子下棋。胜利者常年被祝福,失败者常年生病。拿着丝线在北辰星上求长寿,免费。”

1952年,考古学家在河北王度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块石围棋盘。棋盘呈方形,下有四条腿,局面为17,为汉魏时期围棋棋盘的形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与数百年汉魏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工具。东汉马融在《齐威赋》中,把围棋当作一个小战场,当作一场战役来打。“三尺游戏是一个战场;陈居士死,两敌平等。”当时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曹操、孙策、鲁迅等。在三国时期,在战场上和象棋中表现突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参,不仅以诗文、赋闻名,而且是围棋高手。据说他记忆力惊人,对围棋的盘面和打法了如指掌,能把看过的“烂棋”重新展示出来。

中国的围棋体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主要是由于地方渠道的增加。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的变化。《韩玮丹春艺文志》说,魏晋及以前,“纵横棋十七局,共二百八十九子,白棋一百五十子,黑棋一百五十子”。这与在河北王度发现的东汉围棋体系如出一辙。但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棋经》记载,当时的棋局是“三六一,仿周日度。”说明19渠道的围棋此时已经开始流行。这和棋局的形制一模一样,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经初步定制。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文人以说话清楚为荣,从而更加大力地下围棋,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都擅长下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手”授予“人品”(品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类。《石楠·刘芸传》载:“梁武帝擅长下棋,棋谱上有278人。”由此可见棋类活动的普遍性。日本围棋“九段”的划分由此而来。隋唐宋元时期,19棋盘取代了过去的17棋盘。从此19棋盘成为主流。随着隋帝国的外交政策,高句丽和新罗百济将围棋带到朝鲜半岛,并向日本派遣使节。

唐宋时期可以算是历史上围棋娱乐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由于皇帝的喜爱等原因,围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下棋之风也传遍了全国。此时,围棋不仅在于其军事价值,更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下棋弹琴,写诗画画被人们视为高雅的事物,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的帛画《仕女下棋》,是对当时贵族妇女下围棋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经以19为主形,棋手也已经从方形变成了圆形。1959河南安阳隋代张生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以及唐代赠送给日本孝武帝、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夹木围棋盘,纵横方向都是19。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黑白圆棋子和淮安杨公宋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棋子,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实行“棋待圣旨”制度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等信棋,是唐代翰林院陪皇帝下棋的职业棋手。当时献给皇宫的棋手都是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有一流的棋艺,所以被称为“国手”。唐代著名棋手有玄宗王、王、顾师言、信宗滑等。由于实行了等信制,扩大了围棋的影响力,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一体系从初唐到南宋延续了50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围棋在中国的发展。

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围棋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日本派出唐使节代表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开来。不仅围棋界涌现出许多著名棋手,而且他们对棋子和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讲究。如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朝贡的日本王子带来的棋局是用玉做的,而甄姬岛水池里的棋子是用“玉子”做的。朝鲜半岛除日本外,百济、高丽、新罗等地也与中国有交往,尤其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节,围棋交流更为普遍。《新唐书·东夷传》中记述了唐代围棋大师杨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故事,可见新罗的围棋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明清时期,象棋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学校的激增。明代、嘉靖年间,形成了围棋三大著名流派:一是永嘉派,以包为冠,以、、徐希圣为徒;一是新安派,以程为冠,王澍、方子潜为附;第一个是以阎伦、李福(北京人)为冠的史静学派。这三个流派风格不同,攻守布局各有侧重,但都是当时的名将。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被文人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中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弄堂小人”棋手。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他们进一步普及了围棋这一游戏。随着围棋娱乐活动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由一些民间棋手编撰的围棋手册,如《情书》、《石室童话》、《三国志棋谱》、《童话兵工厂》、《棋史》、《棋问》等。20多种明代版本的围棋手册是珍贵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高度发达的围棋技巧和理论。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提倡,也使得围棋娱乐活动在清代高度发展,名家辈出,棋院空前繁荣。清初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其中以郭白龄、山大有、吴瑞成最为著名。特别是郭白龄的两卷本《子思谱》,一改明代旧谱的写法,详加阐发,成为一部佳作。清代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棋坛更加繁荣,棋坛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其中,梁惟进、程兰如、范西屏、史湘湘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之中,梁伟进的棋风巧妙多变,令石湘湘和范西屏受益匪浅。石和范儿都是浙江海宁人,少年成名,被称为“海昌二绝”。据说史湘湘30岁,范西屏365,438+0岁的时候,他们在当湖打了一场,65,438+00场后,胜负不分伯仲。《当湖十局》赢得了惊心动魄的表演,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品。日本围棋水平在19世纪中叶对外传播后,赶上了中国,在随后的100年间,将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中国和越南的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西汉时设立交趾郡,覆盖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从那以后,越南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围棋在越南的传播,史书没有记载,但估计不会晚于12世纪。元至元年间(约1280),许明善被派往安南(今越南)。在安南,他曾看当地贵族下棋,作诗《安南春夜为太子观棋》,其中有“隽隽在青院,一人一壶有小天。底有红烛,遨游万仞蓝云”,可见当时越南围棋非常流行,也非常讲究。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看到围棋在东南亚各国非常流行。如马关《瀛雅胜览》记载沿途风光说:“三公齐国风俗好...下棋。”三佛和齐国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这说明至少在明朝以前,围棋在东南亚国家是非常流行的。

围棋传入欧洲的时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17世纪中叶。长期以来,许多欧洲人认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围棋实际上最早出现在中国。

围棋的传播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使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名围棋爱好者。他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使新中国新一代围棋选手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常昊等。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挑战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获得了中日挑战赛前三名,掀起了中国围棋学习的新热潮。

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的情况。日本围棋整体水平停滞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中韩争霸的局面。

2013中国横扫围棋所有世界冠军。不仅日本九段在中国新生代选手面前失去了昔日的竞争力,曾经独领风骚的韩国九段也已经难以跟上中国新生代选手铺天盖地的成长节奏。

2016年3月9日,谷歌AlphaGo计算机以4:1的大比分战胜围棋顶级棋手李世石。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虽然不能计算出围棋的所有变化,但在围棋方面有赶超人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