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上海的根,连接江海。
松江是上海的根,这里有佘山和广富林文化遗址。
松江的山在泗泾附近,叫佘山,从松江府到泗泾大约15公里。
泗泾古镇是由泗泾塘的铜钵井、外钵井、洞井、张静四个水系汇合而成。北宋年间,桐柏堂形成了一个“汇博村”。元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为集镇,命名为“泗泾里”,泗泾镇的水市场格局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
明代,泗泾作为粮食集散地和水产品交易中心,成为松江府的重要集镇。也就是说,材料从松江府搬到了泗泾古镇。
那时候的泗泾古镇,店铺、房屋很多,佛寺星罗棋布。从清朝到民国,泗泾古镇进一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
有意思的是,天主教堂建在佘山,是因为泗泾道观佛寺多,还是因为他们认为山不高,神仙有灵性。
泗泾是古代松江人文的聚集地。他是元末明初的史家,自元亡后一直隐居。当然,最著名的是近代爱国人士和《申报》的创始人,还有著名学者马,他创办了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
调到泗泾的物资还是要出海。
现在,如果你在松江走一走,就会发现为什么明清时全国第一的松江府,到了近代就被上海郡取代了。这是因为在明代,吴淞江与黄浦江合流工程的成功,将内河运输与海上交通完全联系起来,黄浦江口的上海郡取代了松江府成为经济中心。
江浦汇合,从吴淞口可以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以棉布贸易为主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道光年间,上海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从松江到泗泾,从泗泾到上海,松江府的衰落和上海城的崛起,是内陆到沿海的道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