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街简介

新市街历史悠久,人文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是“神农创雷,柏为葬地”之地。自南北朝陈朝(558-589)始,唐、元三次为新城县衙。从南北朝到清朝,历时1400多年。历来是水码头,商业重镇,商业长期兴盛,发展成为镇乡最大的集镇。古衡州县曾在此设郡。《中国古代地名词典》上说:“新城位于湖南省衡阳市东南部,西有雷水,南有耒阳县。清朝时,这里有巡察,所以治新城县。”明代《徐霞客游记》说:“……十四日五时起,乘月船,顺流北去。早餐时,我排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走了60英里。船停在新城之前,新城到衡州的陆路还是几百里,水路还是两百多里。适合煤船从后面到达,就搬进去做饭。再走60里,中午到新城,在江北,堵车很旺,这个大城市也是耒阳和衡阳的分界线。南风很有利的时候,船不停泊就过新城,我可以享受一百五十里聚阳的力量。当所有的船都停在了悬崖边,你一问,前湾的风就反了,怕有巨浪,就想等风停了。菜和米吃完了,包里没钱了。每次换船都需要赶时间,都要迟到,很无聊。站在刘军一边的,有四管村女。当太阳下山时,船就出发了。已经半夜了,和月亮60里,泊在相公滩。按:耒阳县四里,有相公山,诸葛武侯驻扎在此。现在在县城西北,已进入衡阳。沙滩也取名相公。也是武侯遗风吗?新城以西,河道突然南转,向西转了十五六里,所以水路曲折,比陆云大一倍。”。新市街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初期雷水耒阳段的四口(新市街、皂头市、黄泥江、大河滩)之一和两个码头。有“九街十三巷”的记载。清末民初,从耒水支流敖河、蒋菲来的船只,大多停靠在新市街,每晚都有200多艘。东湖、下塘的茶油,马水、安仁的粮食,附近村庄的木材、煤炭、豆类,都以此地为集散港,粮食生意特别红火。民国二十四年(1935),粤汉铁路通车后,新市街仍有近100家粮商,每天有数千吨粮食。一些公司经营粮、棉、油,大公司每天可购买100吨茶油。许多广东商人也来到新市街购买谷米。新市街,独以雷水之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水港繁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时有茶馆30余家(兼营餐饮),合作店铺20余家,曾有“小耒阳”之称。“千年水港,新城老街”。新市古街依雷水而建于雷水东岸。主街是南北走向的,街道分为尚洁和夏杰。古代尚洁属耒阳县,夏杰属衡阳县(今衡南县)。这种“一街两部”的特殊现象,估计与这里作为“黄金水道码头”的商业利益分配有关。据说解放前新市街主要有四个姓氏,上街有黄姓和曹姓,下街有倪姓和廖姓,为了地盘和家族的荣耀,他们经常打得头破血流。在新市街,有“八月十五打石头”的说法,即尚洁和夏杰的街区每年中秋节后都有互相扔石头泄愤的习俗。但解放后,新市街统一归耒阳管辖。目前新市街还保存着4000米长的古石板街。有很多老房子是三进的,有的是空心的扇形窗台,进门是三个天井。《九街十三巷》里还有一条“半街”。这条街依河而建,旁边就是雷水。街下新市渡口是耒阳沿江30多座正义渡口之一。耒阳新城廖氏宗祠协会:

一个

世祖雄鹿,曼文薇崛起。

画衣,瓜长。

其次,

天下人才济济,恩师意气风发,殿中存御匾。

蔡慧南楚,继承祖业,要在历史上建功立业。

老新市街还流传着一首民歌:

做格雷格,做苦力,

如果你做不了小工作,就要学会趁热打铁。

打铁难焊钢,向工匠学习,

工匠很难钻孔,所以他学习做伞。

透过笼子做伞难,学会打洞(挖煤窑)。

拖炭学做饭很难,

对着大米吠叫呕吐,学会造纸,

如果你不能快速造纸,那就学着去卖。

卖绑架人,学轿子,

轿子冒着生命危险,狗也不怪我。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可以想象老新街的服务业有多发达。目前,新市街镇的古街民居是湘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石桥石狮、重阳桥、古天主教堂、“九街十三巷”、黄家大宅、地下钱庄、水布衙门、古染坊、古作坊、宋代古兵站等也保存完好,当年的四合院内也有遗存。

新市街(另外三个是大北城、耒阳城、上堡街),是位于耒水两岸的耒阳古县四大遗址之一,保存了宋代以来的古建筑,具有湘南古建筑风格。民俗古村落独具特色,青砖、山墙、人字形书库、主体建筑、水平建筑、院落式统一布局。关闭城门形成堡垒,可以防御外敌入侵。站在雷的水边,俯瞰新城的老街,沿岸的吊脚楼依稀可见,古码头、渡口依旧可辨。两岸风景优美,环境清朗。两条小溪穿境而过,小桥流水,清风垂柳,人流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堪比周庄、同里、南浔、乌镇,被誉为耒阳的“凤凰古镇”。爬上紫云峰,鸟瞰。紫云峰钟声环绕,书声震天。地母庙香火缭绕,犹如进入仙境,新旧街巷交相辉映,如诗如画,可以想象当年雷水的壮丽景色。我不禁想起了东江人在耒阳写的诗《新城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