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铜官山铜矿()
铜官山铜矿由松树山、老庙集、小潼关、崂山、宝山、白象山、罗家村、璧山八个矿床组成。其中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璧山矿床规模较大,已探明铜储量占区内总储量的80%。从1950开始,铜官山铜矿先后开采了松树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璧山矿,但老庙基山矿已出露,白象山、罗村矿未开采。
铜官山铜矿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冶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采规模相当宏大。目前年加工矿石654.38+0.35万吨,年产粗铜6万吨,相当于全国粗铜产量的654.38+0/8,年产电解铜3万吨,硫酸20万吨。是著名的“铜都”,中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铜官山铜矿位于铜官山倒短轴背斜的西北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和上志留统茅山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吴彤组、石炭系高黎山组、黄龙组和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龙组、三叠系银坑组、龙山组和南岭湖组。背斜西北翼有一燕山期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主要岩体为闪长岩。矿床的形成与背斜构造和有利岩层的控矿屏蔽作用有关,尤其与黄龙组、船山组和栖霞组的碳酸盐岩及石英闪长岩浆的侵入有关。这是一个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铜官山铜(铁)矿有着悠久的发现和开发利用历史。据史料记载,南朝(420-581)时,这里被称为“铜官山”,有铜冶炼厂。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铜官山被称为“立国山”,并设铜官监管铜矿的开采。诗人李白曾描写当时炼铜的盛况,说:“火光照耀天地,红星大乱。”宋代立为“李郭健”,元代立为“梅根杜”,清代立为“童贯杜”。可见,“铜官山”之名与当时的产铜、采铜、炼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汉镜题刻“汉有好铜,出丹阳”十分吻合。
铜官山铜矿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古采矿坑、废矿石堆、古冶炼渣遍布矿区,引起了国内外地质、采矿界的高度重视,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相继进入该区进行调查、勘测。其中较早的有:同治八年(1869)德国人李希霍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矿工麦昆被英国人约翰·凯派去。1915北洋政府农商部采矿技术总(工程师)、张、德索尔格;1965438+2007年2月,丁格兰(瑞典),农业和商业部矿业顾问;1923国民政府商务部叶、李杰;1930孟宪民工业部地质地质研究所;1931年,工业部地质调查院,孙建初;1932,孟宪民、张庚,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33期间,工业部地质调查院,谢,等。对该地区的地质和矿产条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和研究。其中有详细工作和资料或著述的作者有:对本区铁矿的认识、瑞典人丁格兰关于重视本区铜矿认识的建议、叶和李洁对本区石英闪长岩及其接触变质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对本区二叠纪的研究、孙坚政治家作的1∶25000地质图、和张庚作的1∶2由于当时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矿产资源的勘探没有更进一步。
1938年期间,侵华日军侵华,铜陵沦陷,浩端某采矿基地落入日本土匪手中,随意掠夺开采铁矿资源,开采出来的矿石源源不断运回日本,经蒲甘钢铁所冶炼后发现含铜量高,不符合要求。与此同时,一些人被派往矿区,包括神山昌一、楠木石龙、田燕武一郎、神山永寿、佐藤宏、关元省和夏静一郎,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工作。老庙基山4号钻孔深部发现含铜铁矿和含铜黄铁矿,10号钻孔发现富铜矿体。根据当时侵华日军的内部资料,日本人惊喜地惊呼“铜官山复活了”。然后转向对铜矿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到1945年侵华日军战败投降时,日本华中矿业公司已先后在老庙基山打了26个钻孔,工作量达数公里,掘了65米平巷,运送矿石数千万吨。侵华日军投降后,该矿尚有1.400多吨富铜矿石(铜品位在1.7%以上),普通铜矿石465吨,精铜矿石370吨。
在1946期间,Peter Puvis和Frank Foward(华中矿业有限公司调查部)来到该地区调查铜矿,并编写了《中国安徽省铜官山铜矿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铜官山铜矿重回人民手中。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该区的地质勘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年9-6月65438+6月65438+10月,华东军委工业部矿产勘查司派张、刘宗岐、赵等赴铜官山等地调查铜矿,制作了1 ∶ 1000矿床地质图、1∶1000矿区地质图和65438+。
6月25日,1950,张带领6名工人来到铜官山,组建了铜官山铜矿勘探队。同年,尹任组长,配备三台钻机,根据前期资料和老庙基山铁矿下日军见到的铜矿线索,在老庙基山进行钻探。8月,钻探中发现一个富铜矿体,拉开了铜官山地区铜矿勘查的序幕。至1952,共钻孔16个,计算出老庙基山铜金属储量6万吨。
5月9日,1952,地质部成立321队,郭、滕先后任队长,开始了该区铜矿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当时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郭、沈永和、段、李希之、常、朱安清、陈清玄、杨清如、董南亭、、冯仲彦、朱、张善珍、方云波、马志恒。同年7月至9月,在铜官山矿区笔架山矿段进行了沟井勘探,绘制了1∶2500地质图。5438年6月+10月,在铜官山、宝山地区进行了沟井勘探,绘制了1∶2500地质图,同时进行了电、磁勘探和钻探工程。先后完成了1∶2500矿床、1.437平方公里、1 ∶ 1万矿区、1.808平方公里和1∶1万区域地质填图、3705平方公里的地质填图。我们还完成了8.19平方公里的短测,13.76平方公里的详测,15187.24立方米的探槽,88.6米的浅井,3016米的1: 50隧道示意图和96米的钻探。探明铜储量26万吨,伴生硫矿储量654.38+0943万吨,伴生铁矿储量202万吨;白象山、宝山、崂山、笔架山矿床受疏钻控制。为满足矿山建设的迫切需要,郭、郭于1953年底完成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1954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同年7月,在郭的指导下,朱等人编写了补充报告。
1954 10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决定将两个报告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报告,并对一些遗留问题进行处理,故《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查报告》由常于1955年5月编写。本报告和上述中期报告是安徽省第一份可作为采矿设计依据的详细勘探成果。开采实践证明,报告圈定的矿体形态、产状和质量与开采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受到了采矿部门的好评,为我国铜矿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至此,铜官山铜矿勘探告一段落,321队转向江北地区和铜陵狮子山、凤凰山矿区,继续开展铜基矿产综合调查。
铜官山铜矿勘查的主要经验有:①古地名、古矿坑、古冶炼痕迹、古史料的记载,对提醒后人在该区找铜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量地表铁帽表明深部可能存在大型工业矿体,有待进一步勘探;③前期勘探阶段总结的矿体在平面上呈“一层一圈”,在剖面上沿接触带和有利层位呈“分支”状,特别是认识到以吴彤应时砂岩为底板的有利层位和矿体可以离开接触带进入围岩,对指导矿床的正确勘探和尽快做出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探作为一种新的找矿方法,在该区做了大量的方法试验和效果应用,是国内较早开展物探方法试验的基地之一,对指导该区寻找隐伏矿体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层控”成矿概念的引入较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层控矽卡岩矿床的成因,对拓展该区找矿思路也具有指导意义。
1957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铜矿的需求与日俱增。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队开始在铜官山铜矿区进行普查找矿。到1958,共完成钻探工作0.91000米,探槽20000立方米,探井2064米,地质填图1: 1000平方公里,投入地质填图1: 1000。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获得铜金属储量5万吨,铁矿石储量433万吨,使该区累计铜储量达到31万吨。为保证矿山扩大开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9年5月,杨华荣、蒋同志发现璧山以西罗家村地表有龙潭组、孤峰组,其构造方向也为55 NE,提示有铜矿体与岩体接触。在此基础上,1960投入物探,圈定磁异常0.03平方公里。经钻探验证,虽然在与岩体接触带未发现工业矿体,但在三个钻孔的上二叠统大隆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灰岩中发现铜工业矿体。
崂山铜矿,1957年前,地质部321队打了4个钻孔;1958期间,冶金八一二队按第三勘探类型勘探老山矿床,并计算铜储量。省储量委员会提交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认为,老山矿床应属第四类,大大降低了原储量水平,勘探程度远不能满足矿山开采设计要求。铜陵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责成其地质勘探队(原八一二队)补足保证金。4月5日,1963-1963,10,10,补充钻孔5个,浅井7个,探槽2个,矿井巷道资料由陈文勇、唐新民整理。
在罗家村区,冶金八一十二队在1960验证磁异常时,三个钻孔在大龙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灰岩中发现铜矿体;为查明矿体的延伸和延伸,于1965-1967年4月再次钻探进行深部找矿,在青龙灰岩与龙潭组砂页岩之间的破碎带下方发现含铜矽卡岩。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蒋同志、周等人编写并提交了《铜官山矿区罗家村区地质评价报告》。钻探工作量3400米,完成探槽3条,浅井31口,铜储量0.51万吨。这一新视野矿床的发现对铜陵地区寻找类似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1980-1984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璧山矿床东部进行深部找矿,钻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蒋新民、杨琦编制了《璧山东部深部矿体详查报告》,获得铜储量4800吨。6月65438+7月0985,有色金属公司审核。
6月1978至6月1990,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开始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床深部寻找深部矿体,钻探工作量9400米。1990年6月,王建新、林景龙、杨琦、杨凤林编制了《松树山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9000吨,铁矿储量84万吨。
6月1980—6月10—7月1986,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罗家村矿床深部进行找矿工作,钻探工作量7000米。1986年,周、、编写了《罗家村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5000吨,铁矿石1300吨。1986 12有色金属公司审批。
70年代初,铜官山矿区铜储量不足65438+万吨,矿山产量只能维持4-5年,矿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业厅召开生产、勘探、科研等单位参加的找矿会议,决定加强矿区找矿工作,成立铜官山矿区找矿队。812队集中5台钻机进行施工,矿石突破率很高,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铜的新局面;1978完成野外钻探施工,钻探工作量32800米,63孔。65438-0980,高福新、、柴、尹胜基编写了《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床(含松树山、老庙基山、宝山、白象山)深部找矿评价地质报告》,并计算了储量。1983省冶金地质勘查公司审查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1984年6月,高福新、、张、肖海涛对上述评估地质报告进行了修改,获得铜储量2.42万吨。
在1957-1986期间,八·一二地质队在铜官山这样的老矿区深部不断发现新的隐伏矿体,为延长铜官山铜矿的开采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