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的历史与变迁?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变化频繁,城市的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而有所得失,但其位置从未发生大的变化。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墙都有早、中、晚三期城墙相互靠着,后期城墙依次靠着前期城墙的现象,由内而外由前期到后期排列,真实地展现了大同古城从秦汉郡到北魏都城的历史变迁, 辽金都城,隋唐军事重镇至明清重镇。 补充:大同,古称平城,或云州、云中,建城历史悠久。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都城、明清重镇,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自秦汉建城至明清,城名变动频繁,城的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而有所得失,但其位置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这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大同属于古今重叠的城市,早期城址的遗址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址重叠或破碎,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就对北魏时期的平城进行了调查研究[1]。文革结束后,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开展,对历史时期当地城址的调查从大城市开始[2]。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2004年8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启动了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入手,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找出秦汉至明清时期大同古城的分布范围和演变规律。一、秦汉时期的县城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县下辖的县城,隶属于并州刺史部。“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攻韩王信玛依,信太原之乱...高祖一开始就攻击它。天会冷,士卒落于指间,故往平城。匈奴人围我围城,然后停了七天。”[3]这是大通易立最早的确切文献记录。因为著名的“巴登之战”,平城名扬天下。西汉中后期,雁门县东的杜威府设在这里,派驻边兵抗击匈奴,平城成为北方长城的军事重镇。自汉代以来,平城的名称已多次改变,但其附近的邓白山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可以根据与邓白山的地理关系来判断平城的位置。邓白(现称马普山)位于大同市东北4公里处,主峰海拔1305.5米,四周山峦起伏。《汉书·匈奴传》说高帝在邓白被茅盾包围了七天,事实也是如此。傅谦曰:“邓白、泰明,往七里、平城。”如淳所言,“平城旁高地如丘。”《正义》引用李慕舒的《赵霁》说:“平城东七里有一座土山,高百余尺,方十余里。”《山西通志·山川》大同县写道:“小白登县东之山,高一里,盘踞三十五里。”1984年4月,在大同市东部王庄西北,距北部马普山9.75公里处,市博物馆发现了北魏袁术墓。编年史中“埋在邓白的太阳下”的记载为邓白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墓葬材料和众多史料无可辩驳地指出,邓白山就是现在的马浦山,并确认秦汉时期的平城县遗址位于今天的雨荷西岸,在马浦山及其周边西南七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