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之乡中国板栗西移的历史

1957年,迁西县板栗发展到9.5万亩,年产412.5万斤,比1949年增长了近l倍。60年代初,该县加快了板栗基地的建设。到1965,全县板栗已发展到13万亩,158万株,年产量750万公斤,比1949提高2.4倍。1967年夏,一场严重的风灾,使两万多株栗树受损,年产560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暴雨和蓄水,8万多棵栗树被毁。

1973年,该县再次掀起发展林业生产的高潮,提出到1975年板栗产量达到10000吨的目标。1974年3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科教电影集团在迁西县拍摄科教片《栗子》。

1978后,县里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水果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板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1980,19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迁西县为“板栗生产基地县”。虽然由于自然灾害、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大坝蓄水、引滦入津入唐工程占地等原因,前后砍伐板栗56万株,但板栗产量增加到1984。

当时占全国总产量的13%。河北省35.8%。此后,该县逐年加快发展以板栗为主要产品的林果生产,探索“围山转”工程发展模式。先后在板栗基地进行了选种、栽培、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低产果园改造、板栗花期喷硼、综合高产技术等试验、示范和推广。,并西迁,使板栗生产实现质的飞跃,巩固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板栗生产县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县。

1993年4月,林业部确定迁西县为“优质板栗基地示范县”。1995,迁西县被第一批100个中国特色小镇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全县板栗种植总面积达到55万亩,2300多万株。年产量16万多公斤,出口10万公斤,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占河北出口总量的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