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铁路的历史发展
张夏铁路建成后,起点江东大桥站距漳州仍为17公里,终点嵩屿距厦3公里。因此,张夏铁路成了“前不过海,后不过江”的“盲肠铁路”。客货运输前后都要通过车、船中转,商人觉得出行不方便。铁路开通后,由于乘客稀少,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赔钱。民国初年,“福建铁路公司”向交通部出售铁路设备,公司改为“张夏铁路管理处”。当时交通部曾计划将火车路线延伸至漳州,以扭转亏损局面,但因时局和社会腐败而未能实现。1920年,张复(漳州至福贡)公路及后续的张松(漳州至嵩屿)公路建成通车,船舶可通厦。这种从漳州到厦门的水陆交通快捷方便。受此影响,张夏铁路的运营再次遭受沉重打击。1930,张夏铁路终于因无法承受的亏损而停止运营。抗日战争时期,铁路路轨被国民党军队拆毁并非法出售。至此,不合时宜的张夏铁路终于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