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特色

经济文化

经济

宋朝始于公元960年,赵匡胤以东京为首都,持续了300多年。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耕地的减少和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国被迫转向商业经济模式,尤其是海洋贸易。这一时期商人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最终实现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0%。南宋时,最大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而欧洲还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将航海技术带入了海洋时代。远洋商船有六根桅杆,四层甲板,12张大帆,可载1000多人,航行世界各地,令世界人民惊叹。文天祥

宋朝的灭亡和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冲击,使得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先进东方文明逐渐转弱,最终落后于世界主流阶段。南宋政权和金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只是通过双方边境的民间市场交易、官方互派使节等狭窄渠道进行了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史都受到南宋文化的影响。

瓦房

瓦舍是宋元时期流行于中国勾栏的一个民间艺术表演场所,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据各种史料记载,南宋临安共有24家瓦房,这还不包括“都沟兰瓦市”,也就是瓦房里只有一个娱乐场所。大多数瓦房都有多个挂钩,每个瓦房的挂钩数量都不一样。《西湖老人无数胜录》中记载:“唯北瓦大,有十三勾栏。”另外临安还有那种“都沟兰瓦市场,稍微远一点,在茶叶店做夜场”。每个勾栏可以容纳的人数各不相同。《东京梦》卷二记载,汴京“有最大的莲棚、牡丹棚、日瓦子夜叉棚、大象棚,可容纳千人”。而勾栏的每次演出,都是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一年四季不休息。正如南宋西湖老人《不胜胜录》所言:临安市民“隆冬冷月无社火,瓦市自得其乐”。《东京梦录》说:“不要以风雨见人,棚子天天如此。”罐罐罐儿瓶

可想而知,临安20多个瓦舍里大约有上百场勾栏演出,每个勾栏里都有几千或几百名观众在看戏。粗略算来,当时杭州每天有2万到5万的剧场观众,一年累计观众达到700万到2000万。

新儒学

南宋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文化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学。南宋禧年前后,即晋朝迁都汴京前后,理学著作陆续传入北方,如的《论语解》、胡安国的《春秋传》、张九成的《论语解》、林的《尚书全解》、夏的《克山书解》、朱的《四书注》等。赵秉文和马九畴甚至“自称道家……”(《灵川集》卷二十六,太极书院)。南宋理学著作直接推动了北方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北方文人对南宋理学著作的整理和转载。如傅琦编辑了张九成的《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之道》,编成《道学源流》一书广为流传,赵秉文和王若虚分别为《道学源流》作了介绍和《道学源流》的序言。赵秉文自己亲自动手,写了十卷《论语》《孟子》。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学者开始撰写关于理学的书籍,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如马九畴隐居遂平西山,潜心研究《易经》和《春秋》,一度享有盛誉。赵秉文写了各种著作来说明他对陶的理解,可惜这些著作都已失传。南宋理学因为适应了金元统治的需要,在北方流行了一段时间。南宋理学家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在政治现实上相对薄弱,这与金元统治者推崇和倡导儒家经典的思想基本一致。比如金世宗让人翻译五经,让女真人“知德在何处”,金熙宗自己“读《论语》、《孟子》、《尚书》、《春秋左传》”。在此背景下,南宋理学自然畅通无阻。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学者对南宋理学的评论并不是简单的追随或附和、发挥,更多的是对南宋理学的思考。南宋时期,只有郑厚等人对理学进行了批判。他的兼收并蓄排斥孟子,离经叛道,被朱等人斥为“异端”(卷一二三)。在北方,李春富宣扬郑侯论,自称是郑侯的后代,声称“自庄周以来,只有王绩、元节、郑侯和我”(《桂》卷一)。他信佛,为了批判理学,专门为南宋写了一本书《明道集》。“宜川、横渠、惠翁所赚之物,根本不是商略所借,同时又互相仇视”(《中州纪》卷四),所以常有一些偏激之论。除了李春富,王若虚是挑战如松的人。他的《五经》、《论语》、《孟子》主要是针对宋代儒学,尤其是南宋理学的。张九成、朱、胡安国、、叶适等人都是他的反驳对象。然而,他比郑厚和李春富更正统,他的诘问更中肯、更准确。至于郑侯,他和大多数宋人一样,批评郑侯有失偏颇,有失妥当:“郑侯一个小子,敢言无惧。就孟子而言,唐舞和《周易》都是错误的,甚至遭到唾骂。对汉族始祖小草平伯的弟子们,他们尊称他们为圣贤,并热切地称呼他们。之后,他们就把欧公的病当成薄病了。杀死她们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与宋儒不同的是,他能够摆脱宋人那些不切实际或牵强附会的理论,从人性出发重新审视宋儒的观点,表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论语》和《乡党篇》主要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但张九成《论语》、《论语解》等著作挖掘其重大意义,夸大其词,以为乡党可与《春秋》相提并论,认为“不学乡党,不知《春秋》之用;不研究《春秋》就不能知道苦乡之神(《恒普集》卷四《苦乡论》)。王若虚严厉批评他狡猾和自吹自擂。他对宋儒的批判,如《四库提要》所言,“足以破宋人之拘”。

文学

南宋的文学相应地促进了北方的发展。这一点在小说和诗歌批评中更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歌批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广。洪迈的《简毅志》以鬼神题材为主,较早传到北方。惜春十三年(1186),张森去晋国,北使关切地问知:“自以来,有没有续?”(《兵推录》卷八)。由此可见之于北方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心理期待下,元好问的续作《续志》问世了。胡载的《条Xi余音丛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可谓一部诗歌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最著名的北方诗歌《苏石楠话》与《苕溪余音丛话》关系密切。《苏话》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自丛话。王若虚的反驳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南宋人的,包括胡载相。换言之,南宋诗话是安迅诗话创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甫诗歌研究在北方也有很大的反响。赵次公《杜氏辨伪》、吴明《杜氏千注》、鲍彪《杜诗谱》、杜田《杜氏补正》、徐宅《诗品》等杜诗研究著作最早传入北方,直接推动了杜诗诗学在北方的发展。正是在南宋杜诗学的推动下,元好问编撰了《杜诗学》一书,并率先提出了“杜诗学”一词,从而揭开了杜诗学研究的新篇章。

诗意

南宋诗坛成就斐然,尤、杨、范、陆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其中,范成大曾经去过北方,途中写了72首著名的绝句,但他的诗没有一首提到北方。杨万里是四大家族中唯一有直接可靠文献记载的人,他的诗传入北方。诚斋体以自然为表现对象,别具一格,深受李春富等人的喜爱。李春富公开称赞成宅风“活泼难达”,但在李春富现存的诗歌中,几乎看不到成宅风的影子,倒是在王庭筠和更早的赵秉文的诗中有一些类似成宅风的景物作品。随着金朝的国家形势越来越危险直至灭亡,轻松活泼的成宅风格越来越不适应金朝后期的现实,注定被冷落。元好问在《又笑又笑》诗中说:“诗卷近酒轻,竹隐南湖。你对你袖子里的新句子了解多少?”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解释,朱茵、南湖指的是南宋推崇和模仿诚斋体的诗人徐思道、张子。这首诗意味着徐思道和别出心裁的诗歌在苏和黄面前仍然值得一提。元好问新创用苏、黄两位名家碾压徐、张,难免有舍本逐末、推倒重来之嫌。或许他用它们碾压了身后著名的成宅体。在元好问的诗歌中,没有模仿成宅体的迹象,说明成宅体在北方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小。陆游的诗除了风格真挚,也很有可能传入北方。阿清朝人翁方纲将陆游与元好问并列,说“满天奇花异角”,但除了钱钟书《覃逸陆》中的两首类似的诗外,并无其他直接文献证明元好问读过陆诗或受其影响。受敌国政权的限制,陆游的诗政治性特别强,不能被北方文人公开接受。总的来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与金元官方意识严重冲突,对北方诗歌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

古代词汇

词因其不同于诗歌的性质,一直被视为一种路径,所以相对自由。辛弃疾生于北方的词,送回北方后,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金去世的第二年,刘启对他的文学作品大加赞赏。后来元好问更是把辛词捧到了很高的位置,说“东坡自乐府第一,后至辛稼轩”。应该说,《辛词》对元好问为首的金末词坛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元好问的词之所以被认为“足以匹敌贾萱”,是得益于贾萱词的灌溉。在各种文体中,南宋散文的成就低于北宋。再加上北方人很难接受散文中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在北方影响不大。王若虚曾提到孙膑的《富歇文赋阁待制表》,从文体角度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宋渡江后,散文甚害”(《苏南集》卷三十七)。在史学方面,南宋王自称传入北方的著作有《东都略》、《胡寅读史管见》、《吕祖谦大事记》、《陆氏家塾通鉴》,其中后三部均为通鉴著作,可见此类著作在北方的影响之大。北方的蔡珏、萧公、万艳辉等人都很喜欢子同治剑,各有专长,便于人们关注南宋通鉴的研究。赵秉文对吕祖谦未能完成大事记深感遗憾。他在诗中说,“他写大事记,还没读圣经就死了,真可悲。”(《纪水文记》卷九《杨尚书之美》)。金亡后,北方通鉴研究迅速发展,元好问说出现了“武官将军谈之,诵之”的流行现象,随后出现了《通鉴》著作,如《陆通鉴详节》、《各家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