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的历史
邯郸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见于春秋早期的历史记录,是战国时期七侠之一赵的首都。
早在7300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磁山先民在这一带建立了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
邯郸兴盛于殷商后期,兴盛于战国秦汉时期。
先属魏,后属赵。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是战国七雄之一。
它融合了中原的农耕文化和草原的游牧文化,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
汉末,曹操攻陷邺城后,建城扩地,使之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
后赵、魏冉、颜倩、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唐朝时期,邯郸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和“冀府八府之首”,到了宋代更是晋升为开封都城京都。
这里已经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邯郸复兴了,把河北南部的区域中心带回了邯郸市。
1949 10建国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
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邯郸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党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
它还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邯郸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赵王城和丛台为代表的古赵文化。
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向塘为代表的齐威文化,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遗址。
邯郸也是中国著名的成语之乡,历史典故很多。
革命战争年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史迹。
2018,18 6月3日邯郸市入选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扩展数据:
历史名城邯郸的文化;
1,赵文化
以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开放、进取、包容,体现了赵逐鹿中原时的改革创新精神。
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
它是中华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汇、融合、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中华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性,反映了北方地区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她博大精深,魅力四射,是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
赵文化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延续于汉代。它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这里出现了冶铁、制铜、制陶等发达的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沈导等一代学术大师。它和燕文化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总览。
赵文化的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进取、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着以人为本、广纳贤才、团结勇武、报效国家的思想。
2.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聚落为特征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了人类为利用自然和与自然融合而奋斗的精神。
因最早出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得名。
据科学测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
1976开始考古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骨骼、蚌类等5000余件,以及大量的家禽、家畜、核桃等动植物标本。
还发现碳化小米约654.38+万斤。磁山是世界公认的粮食作物——谷子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中国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现地。
农作物“黍”(小米)、家鸡、核桃(核桃)三大发现。
它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化和核桃产区的历史。
以陶瓷平底壶、鸟头形足为特征的生活用具,以石斧、铁锹、磨盘、磨棒为特征的耕作、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为特征的粮坑,以陶器、石器为特征的祭祀遗物等。
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被誉为“中华瑰宝”的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3.女娲文化
位于歙县古黄山上的瓦宫,相传是中华始祖女娲“炼石补天,造人出土”的地方。
佤族宫殿就是以此命名的。
因为女娲造人出于土,是人类的创造者,所以被世人尊为“华夏祠堂”。
瓦宫依山而建,阁楼高悬,结构巧妙。被誉为河北十大古建筑奇观之一。
从瓦宫发掘的石窟和摩崖石刻来看,它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450多年。
经历之后又陆续扩建修缮,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是女娲的诞生日。每当此时举行瓦帝庙会,邻近几个省的游客就聚集在这里祭拜女娲。
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的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地区家喻户晓。
以瓦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广阔天地中的母蜗牛。
与自然作斗争、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歙县被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