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戏剧《屈原》以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经历。郭沫若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用天才之笔从清晨到午夜,在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总结了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中一开始就把屈原写成了一个橙色的比喻,来教育学生保持一个高尚的灵魂。《屈原》是郭沫若这一时期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该剧本以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为基础,以对秦外交斗争为整个情节的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一文学典范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不畏暴政,为祖国和人民而坚持斗争的主题。历史剧当然是文学创作,不是历史事实的复制。“艺术真实不是历史真实”(鲁迅)。但由于创作动机、文学主张和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创作的历史剧仍有差异。有些历史本身就有更多的东西,有些则是基于历史真实但更多的个人创造。这两种类型各有优势。郭沫若的历史剧和这一时期其他创作者的历史剧大多属于后者。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动机正是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说:“我要借古人之骨,自吹一生。”(郭沫若:历史、历史剧与现实)正是本着这种历史观,郭沫若从现实的反投降、反独裁的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以战国联合抗秦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屈原》、《唐棣之花》、《虎符》、《高剑丽》。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与其“原型”并不完全相同。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与作者早期的历史剧相比,它们既保持了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诗意、炽烈的热情等一以贯之的特点,又有着更坚实的现实基础、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坚定的理想,可以清晰地展现郭沫若革命浪漫主义风格在历史剧中的发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