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寨乡的名胜古迹
东平工程为全乡的全面发展和立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将成为该乡交通、通讯、集镇建设、服务业、旅游业、养殖业、工业、企业等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牵引力,促进集镇餐饮服务、交通、旅游蓬勃发展,绿色生态镇、旅游镇逐步形成。据统计,该乡经济高速公路和东平项目的建成,将在未来20年内给该乡经济带来质的飞跃,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乡镇将在宣恩东南部崛起。
洞坪水电站为混凝土对数螺线双曲拱坝,坝高135m,装机容量110MW,年均发电量3.22亿kW·h,工程静态总投资815万元,动态总投资919万元。主要建筑物有混凝土双曲拱坝、消能建筑物和消能建筑物。
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宣恩县吴家台贡茶,名扬全国,是时下流行的饮品。贡茶创始人吴,卒于贡茶发源地宣恩县吴家台。
吴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清道光七年。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在吴家台花角坪苦心栽培茶叶,产出具有诸多优势的“白茶”。口感清甜,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一杯茶,汤清澈碧绿,醇香四溢;两杯茶,深绿浅黄,熟透的栗子香;三杯茶让汤又绿又香。第一年的春茶封在坛子里,第二年喝。其色、香、味、形保持不变,保持了新茶的所有特征。由于这些优点,它逐渐远近闻名,官员、士绅争相购买,并作为贡品赠送给后来的乾隆皇帝享用,并下令皇帝御赐作为赏赐。这块匾现在还在,陈列在宣恩县博物馆作为文物保存。
在吴墓园,墓碑上刻着13个醒目的大字:“皇上赐吴公大哥之墓”,墓前对联为“观山水,赏虎;金嘉程吃鲁万中。”此碑是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后人所立,保存完好。优黄麻:常绿木本藤蔓植物,具有植物形态;小枝纤细,浅绿色,光滑,无毛。复叶互生,有3个小叶;顶端小叶呈卵圆形或长圆形,长7 ~ 12厘米,宽5 ~ 7厘米,顶端有尖尾,基部有宽楔;两侧小叶长圆形卵形,顶端有尖尾,基部斜楔形或圆形,所有小叶全缘绿色无毛。总状花序,花大,下垂;花萼密被长柔毛,钟状浅裂,和裂片钝或锐尖;
万寨长堰沟有一棵巨型黄麻藤,高约50米,宽18米,树龄约400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藤本植物,被当地人戏称为“古黄麻藤”,1992被列为县级保护植物。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这种藤蔓的美丽传说:相传陈拓的祖先为了寻找一根藤条,走遍了千山万水。后来,他们在鄂西的森林里看到了古老的植物,就把森林里的树都拿了出来,几经修改,制成了神器。而剩下的神器,散落到凡间,就是油麻藤,从此流传不休。
目前,当地林业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和筹集资金保护这一老厂。万寨老街的赶场历史悠久,是传统的赶场地。每逢周三、周六、九月,附近乡镇甚至恩施、咸丰等周边市县的客商也在此摆摊设点,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更多的外地零售商来这里卖各种商品,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来卖科技产品的商人。赶去看演出的人数可以达到5000人以上。
万寨老街历史上属两县所有,南接宣恩县,东临恩施县,形成“一街两县”的地理奇观,与鹤峰县南北镇“一街两省”奇观美谈。这是清朝雍正13年(1735)设立宣恩县时划定的边界,宣恩县东北的很多地方当时都属于恩施县。清同治版《恩施县志·村集》载:“市东南角十三:万寨,在七里坪之南,距七里坪五十三里,距县城六十里。据,这一集错在宣恩,东属恩施,南属宣恩……”新中国成立前后,万寨街东半部属于恩施县三岔乡,南半部属于宣恩县城关区。1951三月,万寨脱离宣恩县城关区,设立万寨区。同年4月,经恩施行署批准,恩施县三岔区所辖的凉风、银杏、知药、向家、大河坝划归宣恩县,从而结束了万寨老街“一街两县”的历史。白果坝村陈家坝因水布垭电站大坝建设被列为淹没区。省、地、县文物调查队在这里发现了商周文物,大面积的古人类居住遗址揭示了万寨历史非常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