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引发的思考
据了解,当时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只画了这个地区100 mm的降雨量,因为当时没有科学认识,无法得出非常准确的结论。
事后,专家分析了“75.8”暴雨无法准确预报的原因,认为:首先,“7503”台风的路径过于隐秘,打破了内陆地区台风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很多基层气象台还是靠气压温湿度曲线加看天的老模式。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之后,各级气象预报员调整预报思路,以联合攻关的方式分析本地台风致洪暴雨的成因和防御对策,建立了多种致洪暴雨天气预报模型。
大坝建设的理念存在错误
1958期间,河南总结了何穗流域山区兴修水利的经验:“以蓄为主,以小规模为主,以公社队自办为主”。时任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的陈星当即表示反对:在平原地区,重蓄而轻排,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内涝,地下水过多容易造成内涝,人为抬高地下水位会有利于积盐、碱害。涝、涝、碱三害,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陈星的建议被忽视了,“集中存储”的经验被广泛推广,并很快推广到安徽。在安徽省,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出大量小型水库,淮河流域的河流也被一系列“堤坝”堵住,导致淮河流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出现致命的“肠梗阻”。
陈星是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水库的修建与大跃进同时发生。河南省水利厅一位前领导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做了几处关键改动。比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就把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掉了7个闸门,只留了5个闸门。
同时遭遇淮河、豫皖交界的板台分洪闸:闸门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9孔,但由于“重在蓄”的思想指导,人为减少了水文资料,只建了7孔;1959完成开闸后,在1961人工封堵两孔。
指导思想的错误一段时间没有真正扭转,补水灌溉、忽视河道整治、重利轻弊的倾向依然顽固存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驻马店市新建水库超过65,438,000座。相比之下,鸿儒河的泄洪能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逐年下降。
事实上,在8月特大洪水1975之前,淮河上游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河道通气不畅,堤防不牢,很多“病堤”隐患没有清除。更何况,人们对板桥、石漫滩等大型水库溃坝的潜在危险并不警惕――准确地说,“溃坝”这个词根本不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
人们过于相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标准,自信石漫滩水库能控制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自保。板桥水库可以控制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可以安全。
没有人见过“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史料推算出来的。1975年8月,真正的洪水来了。从天而降的暴雨让人目瞪口呆:它的降雨量是“千年一遇”设计标准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