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水利、文史专家还原古代文史书籍中繁华的“小秦淮”。
小青淮河的整治指日可待。记者昨天从市城建档案馆找到了几张小青淮河的老照片,最早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疏浚小青淮河的照片,其余都是七八十年代的照片。虽然这些照片都是不久前的,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小秦淮河在城市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一二。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水利、文史专家还从古代汉语的记载中解读了小秦淮河的变迁,令人耳目一新。
桥上景点丰富“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
“小秦淮河原来是扬州新旧城区之间的一条河。现在是扬州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河。”市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条河北河北起,与北城河相连,南至古运河,全长1.98km。
“明嘉靖二十四年,扬州建新城,小秦淮河开始繁荣。”徐炳顺介绍,小青淮江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扬州最繁华的地区,见证了明清古城的兴衰。当时的小秦淮河就像一条玉带,串起了大东门桥、五本桥、三元桥、翠园桥、小虹桥、新桥、公园桥、小东门桥、如意桥等十余座桥梁,还连接着两岸的冬子庙、基督教堂、西域春茶馆、教场、富春茶馆、大舞台、镇远等名胜古迹。
徐炳顺说,小秦淮河的起源现在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出现在明代。明代歌谣云:“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其中两座吊桥是东城墙下的大东门和小东门。"小秦淮河是大东门和小东门外的护城河."徐炳顺说。
明代景色宜人,“滩波起伏,竹树葱郁,清溪映带”
“清朝顺治年间,诗人冒险越境到扬州小东门外居住,写了《小秦淮曲》,说小秦淮三十年来前景最好。指的是明末,说明小秦淮河在明末已经很美了,舟楫如梭。”我市文化学者傅桂明说。
傅桂明介绍,“小秦淮”之名最早出现在清初王士禛撰写的《虹桥游记》中,其中云:“出淮门镇,随小秦淮北上,岸边起伏多态,竹木葱郁,溪水清澈。”再见胡善贤《小秦淮赋》,文中说:“扬州西,北,有虹桥燕,名满天下。其水名‘小秦淮’,与金陵相比,亦有不如。”胡善贤虽然已经交代了“小秦淮”这一名称的由来,但并没有表明“小秦淮”的由来。而赵之璧在《平山堂图》中说:“小秦淮是老城小东门外的一条河”。指出小秦淮河的由来。
就像南京的秦淮河,从明朝开始,小青淮河一带就有很多秦楼楚关,每家每户的后门都有码头通往小青淮河,原来的船只都停泊在河边,一度繁华。后来清军入关,两岸逐渐萧条。
清代曾盛:“画舫取春晓烟,城中丝管拂去钱。”
经过清初的稳定发展,加上交通便利,盐业繁荣,扬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恢复。到乾隆中期,小青淮河畔已成为“人间天堂”。《小秦淮赋》说:沿江十里,水抱高城,官柳连堤,另有亭阁、名园、介阁、华堂、广协、孤亭、宫殿、酒厂、茶馆、寺院、宝塔、风中钟声、晨鼓。
傅桂明介绍,男女在扬州城内旅游时,常常从小东门登船,画船出水,欣赏两岸风光,听水手长唱歌。郑板桥“原画屋春晓烟,满城丝管钱”的说法描述了这一场景。“清道光、咸丰以后,随着盐业的衰落和战乱的频繁,小青淮两岸的梯田相继被毁,花木凋零,河道淤塞,画舫日益匮乏。”
解放前,小青淮河年久失修,无人问津,垃圾成堆,污染严重。徐炳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扬州对小清淮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对龙头关至北水关河道进行了彻底清淤,拆除了河道两侧的违章建筑,修复了河道两侧的护岸、护坡,新建了仿石材的水泥栏杆,亮化了灯光,种植了垂柳、桃树等花木,修建了亭台、码头等景观小品,使小清淮河旧貌换新颜,成为扬州难得的一道风景。
通讯员徐敏记者江涛
扬州(4)秦淮河(1)秦淮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