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的历史发展演变是怎样的?

一、中国军事思想概论

第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三,中国现代军事思想。

第四,中国当代军事思想。

第三,中国现代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至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西方军事思想碰撞交融而形成和发展的军事思想。既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又有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色彩。

(一)发展进程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是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形成的。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朝军事思想的严重弱点。随着外国列强屡次侵华战争和侵略的逐步深入,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日益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出现了取舍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演变,导致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

1,发芽期(1840-1860)

这期间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年的40年代,当西方列强的军舰带着大炮和邪恶的鸦片船闯入中国海口时,手持大刀、盾牌和粗火枪的清军官兵突然发现,先辈们引以为豪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哪个凶残狡猾的外国侵略者拒绝与中国人熟悉的战术进行公开的肉搏战,而不是用威力强大的洋枪轰击,或者派小股部队登陆进攻。这对于习惯密集方阵队形,注重前线设防或守堡的清军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初步实现了西方列强“造坚船利炮”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标志着传统军事思想变革的开始,对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突破了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枷锁,从国外购买了一批火炮装备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局部变化周期(1861-1894)

在此期间,清军收复新疆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目的,统治者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了“自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他们的方针是“自强靠练兵,练兵先造兵器”。首先,他们建立了现代军事工业,仿制了西式枪炮和军舰,为新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边境危机的日益严重,清朝开始从西方购买船只,并加紧海防准备。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组建。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创办以外国人为教官的军校,从此吸收和推行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指导思想,建军治军思想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治军上,仍未能脱离清军原有体制。作战指导思想严重滞后于武器装备发展,大部分只是单纯防御西方列强入侵。

3.综合改革时期(1895-1911)

在此期间,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亥革命。随后中国陷入内战不断、军阀混战的时期。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他主张全面创建和实践新型军队。清政府也看到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专用西方方法取胜”的一面,决定改革陆军军制,按西方方法训练新军。此时的新军由步兵、马匹、炮兵和工程队组成,全部装备新式枪械,并接受德国法典训练。这是清末由旧营制向以步兵为主,骑、炮、工队为辅的合成军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1900年,清军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中失败,迫使清政府进一步改变政治和军事制度,转而以日军的建立为蓝本训练新军,确立了全面借鉴外国先进军事制度的思想,标志着清朝的军事制度正式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正式宣布废除武统,确定在全国设置学校,建立了由陆军小学、中学、大学和专门军事技术学校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

在清军整体改革的过程中,一批军事艺术的著作被翻译和编纂,西方资产阶级的战争理论、军事制度和战略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一时期,对西方内容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军事方面。但运营风格和运营思路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司令部的作用得到了提高,并注意利用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来机动部队和提高指挥效率。由于机械套用外军做法,作战样式偏向阵地战。

4.进一步发展期(1912-1949)

这期间有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还有十年内战,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军”的原则,把军队和人民结合起来,进而成为群众的力量。他还建立了军队中的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用三民主义教育官兵,使军队建设思想上了一个新台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本着统一军权、改革军制的指导思想,开始整顿和建设军队。在逐一击败地方割据势力后,开始改革军制,建立军事指挥机构,更新武器装备,完善后勤供应体系;建立装甲兵等特种部队,发展空军,壮大海军,形成三军联合军事体系;本着“打仗就是打仗”的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官训练团,培养军官和专业人才,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主要内容

1,晚清军事思想

鸦片战争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以新的思维方式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没有什么比军事需求更迫切的了。

战略上,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金锁铜关”的藩篱,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以邻为壑,虎视眈眈”的深层民族危机。林则徐等人的爱国军事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发的。沉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林则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抵抗英军,保卫中国沿海。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改变了过去唯我独尊、固步自封的陋习,积极了解西方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技,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来战胜对手。他根据敌人优于我们的特点,制定了“以守为战,以待为功”的战略防御思想。他没有在海洋中与敌人交战,而是在海口或陆地上消灭敌人。它强调发动民众,依靠丁勇这一民间力量来保卫海防,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反侵略战争。

后来随着战争的继续,晚清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新的军事艺术和军事思想。但当时的统治者只强调军事技术和战术,而忽视了世界先进的军事艺术和军事思想,没有组织高级将领学习和了解西方军事艺术和军事思想,掌握现代条件下的作战知识。因此,虽然武器、舰船强大,但缺乏深厚学术和军事思想的将领们在战争指导上却死抱残守缺,沿袭过去使用的“以主为客”、“以守为战”、“以静制动”的老战术,最终成为被动挨打的被动防御,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清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建军: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无能。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清军全军覆没50多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在军队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请外籍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方行为准则等。但由于清军的弊端,改革收效甚微,尤其是军队建制仍停留在旧的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后来的军事现代化做了思想准备,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很快在实践中碰壁。

甲午中日战争,清军不堪一击,北洋水师也是全军覆没。结果新军基本都是模仿德国,可以说是完全西化了。后来,他又聘请日本教官,按照日本的军事制度进行编练。以此为起点,中国军队全面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清军进入中原后,以骑射为主,基本使用刀、矛、弓、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冷兵器主导。鸦片战争后,外国先进武器传入中国,国内兵工厂开始仿制一些新式武器。火器开始取代冷兵器,逐渐成为清军武器装备的一部分。2009年65438+60后,中国落后的管状枪械被管状步枪和长短爆破枪取代。80年代以后,包括马克西姆重机枪和轻重迫击炮在内的后装炮开始进口到中国,国内工厂也有仿制。1910首次导入飞机。这一时期冷热兵器的消长非常快,但中国的军队仍然处于冷热兵器并存的状态,包括大刀长矛,洋枪洋炮。

国防思想:要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增光添彩,首先要弘扬当时盛极一时的国防思想。19年7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阶级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防御和海防的争论。“堡垒防御论”主张暂时放弃海防,以堡垒防御为主,对付俄国,收复新疆。“海防论”认为“中国目前实力不及西域”、“新疆不再,元气未伤;若不守护海疆,腹之大苦将愈来愈多刺。所以主张暂时放弃新疆,以海防为主。最后,鉴于西北形势紧迫,野心勃勃的沙俄侵吞我国,西方列强频频入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严峻形势,清统治者主张“东部海防与西部防御并重”。一方面,在新疆并重战略的指导下,出兵新疆,扫除了统治新疆13年的反动政权,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的光辉一页。另一方面致力于海军建设。这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军事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海权观念的缺失和轻视所导致的可悲局面终于得到了一些反思。

2.民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历史把中国的资产阶级推到了前台。新兴资产阶级为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建军理论。早在1906年,孙中山就提出了“建立革命军”的主张,但由于当时秘密斗争的客观环境,未能实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和对军阀的战争,孙中山开始真正明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武装力量,如何建立武装力量。1924 65438+10月,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在黄埔岛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本校学生为根本”,“创建革命军,以救亡图存”。孙中山要求这支革命的新军“为三民主义而奋斗和牺牲”。为此,他诚恳地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建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焕然一新。不幸的是,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刚一付诸实践,就夭折了。但他留下的这份遗产,无疑是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极其宝贵的财富。

65438-0927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在此后22年极其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冲突中,出现并形成了两支完全不同的军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和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两支军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现阶段军队的现代化也应该包括人民军队的发展过程。这一章主要讲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在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首要任务是集中陆军,即整顿多达200万人的臃肿军队,并把统一军令作为重中之重。规定国家陆海空三军最高指挥机关的职能,决定裁减和合并军队。宣布新的征兵制度,设立各种学校,从西方购买大量先进武器,改革训练计划。以3个师为单位审批军队。海空军建设方面,抗战前海军拥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吨位6280吨。空军建设起步较晚。国民党空军有9个旅,5个直属中队,4个运输队。拥有314战斗机,300多架运输机和教练机,3000多名飞行员,262个机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接受了一批外国军事援助,作战部队得到整编,现代化程度得到提高。战后,国民党统治者在美国的支持下,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强军事独裁,大大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同时,向官兵灌输绝对服从命令和“忠于领袖”的思想,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甚至成立特勤组织,监控官兵言行,实施恐怖统治。然而仅仅三年后,这支拥有美国装备的430万人的庞大军队,连同其政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二是战略战术原则。在孙中山领导的战争中,创造了新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根据敌我复杂多变的形势,采取“速战速决,一举制敌”的方针,迅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进攻时,用有限的兵力进行协同作战,采取主攻、辅助、佯攻等多种作战形式。防御上,也有集中用兵,待敌分散,有缺口时,再分头破之。然后制定了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1927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集团制定了“先在国外定居”的反动思想。在面对日本妥协的同时,加紧对红军的“围剿”,使国难空前。抗日战争爆发后,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在正面战场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日军。但由于片面的抗战路线,削弱了民族抗战的力量。特别是抗战初期,实行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方针,导致大片土地被毁,军队损失惨重,敌人消耗很少。中后期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保存实力的政策。导致正面战场的部队只知道死守阵地,被动应对,最终导致战略溃败。

三是国防建设思想。孙中山等人从民族危亡的现实和自身奋斗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孙中山开始撰写实业计划和国防计划大纲。实业计划可以说是孙中山部署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国防计划大纲》中,孙中山拟定了包括发展海陆空三军在内的62条大纲,勾勒出他的国防建设总体规划。孙中山国防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既重视国防,又重视民生。“强兵丰衣足食,兵荒马乱”是孙中山国防思想的体现。孙中山的国防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划分军区”。鉴于清末军阀化倾向严重,各地武将在辛亥革命后拥兵自重,中央政府无权调动和指挥各省军队,所以孙中山主张革除军制弊端,建立全国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主要思路是,除了重新划分全国行政区域外,还将全国划分为几大军区,各军区独立处理军队,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搞军备建设,又可以军政分开,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2)“统一的军事制度。”他亲自拟定革命军步兵编制,要求平时训练必须按编制进行,有利于战时指挥。

(3)实行“精兵”政策。鉴于民初军队的复杂性和一个土匪家庭的状况,孙中山主张对现有军队进行整编,提高军队素质。具体措施:裁掉那些不勤于练兵和老弱无用的人,留下“强者精于练兵,使之成军”;实行“工程师”政策,向部队中的初级军官和士兵提供农业和职业教育,使士兵在退出现役时有就业机会,不会成为散兵游勇;将征兵制改为征兵制,使公民当兵两年成为义务,让每个公民既能享受国家的权利,又能为国家尽义务。

(4)进行“军事教育”。在全国学校,特别是在大学和中学普及军事教育,以便于战时扩军。

(5)“扩充兵工厂”。首先要增加武器生产,给军队供应充足的武器,同时从国外订购各种新式武器,如潜艇、飞机、坦克等。,“为了丰富我们的精英武器和仿制武器的需求。”

(6)提倡军事学的研究。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有丰富的军事理论,但近代军事科学过于落后,而且由于长期重文轻武,民风淡薄,不能适应现代国际战争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先秦时代中国对日对法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军事知识不足”,“军事科学最重要,所以兵不多。如果能完全组织好,准备充分,一百万人可以超过三百万。”他号召军界“发奋图强,研究军事科学,使四千万同胞有武德精神,使中华民国富于武德。”

(3)基本特征

中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传统军事思想向现代军事思想的转变,发展速度远超过去几千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但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和打击,中国军事思想的现代化受到严重影响,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然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显然是被动的。往往在被外敌打败后,被迫改弦更张,抛弃一些旧物,蹒跚前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处于固化封闭状态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摧毁;另一方面,非常弱小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催化和推动。但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经济基础脆弱,生产水平低下,更不用说有一定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社会的落后性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军事思想不是植根于自己身体的自然发展,而主要是模仿欧美。

在借鉴欧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过程中,存在着照搬照抄、生吞活剥、无视中国优良传统的倾向。比如清末新军开始编练时,就强调“一切训练条例依西法办理”,“一切行军器械依西法购置准备”。在军事思想现代化的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由盲目自卑转变为盲目崇拜,认为外国的军事技术装备都是好的,中国人一点也不像外国人。它把无条件学习一切外国军事技术作为军事改革的捷径。事实上,任何国家的军队建设都与该国的政治性质、经济基础、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试图把一切适用于外军的方法无条件地照搬、嫁接到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军队上,根本是行不通的。更何况,西方列强从来不希望看到一个通过军事现代化建立起来的独立、繁荣、强大的中国。我们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去寻求外国。如果背离国情,一味西化,最终只会是外国的东西学不来,中国的优秀传统丢掉的结果。也有固守封建宗法思想,拒绝接受时代精华的倾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文明和智慧著称。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也留下了糟粕。伴随着中国社会内部新陈代谢而演变的军事思想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新生与腐朽力量的斗争。事实上,从世界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军队中移植和萌芽的时候起,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就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步伐,阻碍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健康发展。中国军事思想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军事思想现代化必须与先进阶级和先进思想相结合。军事思想只有代表人民的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有生命力。

(4)地位和作用

1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大突破。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在一百多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大突破。作为当时新兴军事思想的一部分,体现了代表时代方向的创新精神,在军事制度、作战方法、作战指挥等诸多领域都有创新性的认识。

2.它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840到1949的百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军事思想领域。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第一次与西方军事思想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这既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军事思想在社会变革的浪潮和西方军事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理性的、动态的科学探索。

3.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走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统框架,开始大量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为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它的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律以及现代战争的规律。因此,它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有益知识来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