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历史试题例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唯一超级大国。从65438年到0789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以来,200多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请根据你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高速发展时期是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请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美国快速发展和面临挑战的时代。那么,当时美国的经济地位遇到了哪些挑战?
(3)美国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起来的?
(4)有人认为美国有高起点的历史,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内战后,美国政局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②幅员辽阔,资源丰富;(3)西部大开发有广阔的国内市场;④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必要的技能和经验。
(2)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攻击美国的经济霸权,逐渐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
(3) (1)利用欧洲各国应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领土扩张。(2)为工业革命引进英国技术,迎来了蒸汽时代。
(4)同意。因为英国将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议会制等政治模式移植到了北美。(或者是因为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阻力小,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美国没有被两次世界大战直接摧毁。)
不同意。因为独立前北美大陆的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独立后美国还长期保留着落后的黑人奴隶制。
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什么不同?到65438+60年代,外界因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变革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答a .中英比较:①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上: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3)军事上:英国舰船强大,手握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在中国,清朝的军队装备陈旧,不勤于操练,纪律腐败。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骄横跋扈。b .外部因素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②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市场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封闭状态,使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正视现实,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分裂了封建统治阶级,一些官僚掀起了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c .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上世纪六九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试比较一下这个动作的相似之处。解释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回答(1)19上世纪六九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随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2)相似之处: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裕的强兵巩固了它的统治。影响力;两国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企业、新军和学校。(3)结果不同:到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成为亚洲强国。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有: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幕布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洋务运动则受到顽固保守势力的阻挠。(2)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冲击,是成功的。洋务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前进道路上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结合时代背景的变化,指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现的。总结改良派和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两派政治实践的结果说明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否定与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改革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推动了变法救国运动。百日维新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的工具。推动大批爱国者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舞弊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②相似点: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差异:改革派要求改革;参加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者要求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给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以比戊戌变法更大的打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马克思说: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摧毁亚洲旧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结合中国近代史,阐释马克思所说的“双重使命”。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否意味着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要重复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为什么?
答案(1)破坏性使命:殖民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传统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动摇。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被动摇和推翻。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了傲慢闭塞的传统观念。(2)建设性使命:经济上,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随着西方民主思想和现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中国先后出现了改良君主立宪运动和共和制度革命运动。(3)没有,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共和国的计划和“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
5.辛亥老人吴意识到“旧的革命方法必须改变,一切从零开始”。但是我们靠什么力量呢?我们怎样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是隐藏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认识代表了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在探索救国道路时所面临的问题。请说明「革命老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哪些弱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是如何探索救国新路的?
从理论上来说,答案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反帝反封建的弱点,这种理论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在实践中,孙中山坚持武装斗争,先后依靠社会党、新军和军阀,没有深入发动工农基本群众,依靠实力不当的弱点使革命陷入困境。护国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 1月,国民党召开大会议,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形成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发展了工农运动,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
6.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史实,分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功绩: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复辟帝制,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2)破除一些旧的封建习俗,如男扎辫子,女扎小脚,废除鞠躬。崇尚民主、重视科学逐渐形成了风气。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当时欧洲的君主还是很多的,亚洲还是以君主为主。中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共和制。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未有过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并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也幻想帝国主义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来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完全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支持,他们就无法打败强大的敌人。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在“二次革命”中,中国人民党虽然掌握了部分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保法运动依靠的是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我们就不能不失败。④资产阶级革命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成立后,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吸收了旧官僚和立宪派。袁世凯之所以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也与同盟会的解体和领导成员的政见不同有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试图与中国革命党重建组织以挽救失败,但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