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深藏于千年摩崖石刻之中,鲜为人知。
状态
缺乏认同感,不为外人所知
摩崖石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石雕艺术,指的是雕刻在摩崖岩壁上的书法、雕像或岩画。它有着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据博罗县志记载,罗浮山有摩崖石刻2000多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雕已经很难找到了。据罗浮山景区管委会文管所所长唐晓文介绍,罗浮山现存摩崖石刻约230处,于1989被广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晓文介绍,该石刻历史悠久,已知最古老的长寿剑石刻是在宋二年(公元1050年),指出广东监狱和太常大夫别无选择。现存字体最大的“罗浮”石刻有一人高,刻于宋代惜春济海时期(公元1179)。此外,明代三大名臣詹若水、清代台湾爱国诗人邱等无数文化名人曾在此观光游览。
追根溯源
千年文名,石雕不再冷。
包介绍,过去罗浮山被称为“岭南第一山”,既是道教倡导的迎水神山,也是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此后,佛教传入中国南方。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明清时期朱理学和理学相继而来,罗浮山成为儒、释、道三教交织之地,被称为“岭南之穴”。文人多了,自然石雕也多了。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冷淡,可以说是儒释道冷淡的缩影。”包说,儒释道在罗浮山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改革开放后,罗浮山及其遗迹在当地的发展无法持续,文化圣地的地位一去不复返,摩崖石刻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要激活罗浮山摩崖石刻的用途,首先要盘活罗浮山。”包郭涛说,建议以后多举办学术论坛,多发表作品,邀请国内外媒体宣传,用VR、动画等方式讲故事。
前景
让它成为身临其境的产品
“历代文人留下的石刻,其实属于公共文化品牌的素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智才建议,首先要挖掘保护,其次要把物质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比如把石诗、故事、遗迹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最后,让摩崖石刻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与徽州城市相结合,形成一个大型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说实话,一个石雕历史悠久,就是一个石雕。它是一个传统的观光景点,必须创造一个具有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产品。”吴智才说,如果我们能把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讲好,给他们看的、玩的、买的东西,将来大有可为。
吴智才说,只有把石雕的故事讲好,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相对完整的链条。在具体操作层面,惠州此前推出的历史文化步道、绿道等产品都是抓手。吴智才表示,要多举办文化活动,打造产业化模式,打造IP品牌文化,形成文化消费高地。“建议发挥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团体的作用,让石雕文化与普通市民发生关系,创造出主客都喜欢的文化消费产品。”
着眼于现在,我们应该从过去吸取教训。
罗浮山摩崖石刻
文/何文琪
古人把历史事件、心理活动、诗词歌赋刻在石头上,藏在卢浮宫,挂下来留给后人。它们不仅是我的精神家园罗浮山的图腾,也是驱使我在工作中一次次闯过难关的动力源泉。
摩崖石刻,也称摩崖石刻。据《穆传》记载,“遂升至茅之山,即槐之树”。这是中国最早的石雕记录,距今已有3000多年。摩崖石刻兴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
卢浮宫的美让人仰视又俯视,所以需要雕琢石头,留下痕迹,以示优雅。道士葛洪,文豪苏轼,理学家詹若水、庞松,政治家叶、秋,画家谢兰生、黄佩芳、,社会活动家李,以及无数官员、文人、游客,都在遍布峰峦峡谷的山石上写下了自己的“个性签名”。
罗浮山摩崖石刻是古代广东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了解和掌握罗浮山的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数量上看,目前已发现230多个问题;书法风格方面,篆、隶书、楷书、行草一应俱全;从规格上看,有的以小见大,各有天地,有的锤山削壁,造大字。有字,有词,有诗,有文,或笔记,或传记,或赋,都引人注目,极具研究保护价值。
当时“讲学之盛,莫过于罗敷”。罗浮山的儒家曾因詹若水、庞松等人而傲立山巅,也成就了罗浮山儒释道三教齐辉的傲人文化标签。然而时过境迁。时至今日,罗浮的道教仍以徐冲、黄龙、酥醪为代表,佛教仍以华寿、南楼、项燕为标杆,但儒家历史的痕迹却寥寥无几,令人遗憾。笔者曾在黄龙寺前发现一块刻有庞松名字的石碑,几个十字架内容难分伯仲。但是,现在的人有眼无珠,任其躺着成为石阶。讽刺的是,为了朝圣这座现代化的宫殿,真正的历史遗迹却被游客一次次践踏。
看现在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没有过去什么也做不成。如果错不在游客,该由谁负责?谁能让它重见天日?有多少纪念碑被这样践踏过?有太多的问题困扰着我。石碑上的内容已经渐渐模糊,隐约可见的“庞碧堂”终将被时间抚平。民国学者马俊生在100多年前游览黄龙时感叹:“看那废瓦残壁,满地都是。我思念人,不禁感怀沧桑,国粹已失,不忍去。”喔!笔者感觉不是这样的?唉!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就是这样吗?
“拯救古迹,首先要拯救人心!”我的心在呐喊。“我们开始吧!从摩崖石刻的发掘、整理、保护入手!”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学校
编辑|文乔
沈倩|郑宗敏
实习生|袁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