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在我们了解了档案的基本概念之后,我想和你谈谈档案的历史,从而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档案的发展和演变。
档案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祖先通常以“打结刻契”的方式记录狩猎、劳动、人口繁衍等事情。其实这就是档案的雏形。至于“档案”二字,明朝以前还没见过,各个朝代的称谓也不一样。商朝称之为“书”,周朝称之为“钟”,秦朝称之为“古书”,汉魏以后称之为“文书”、“抄本”、“案”、“书”。根据现有史料,“档案”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聚聚珠》中。“锉”字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架锉”,意为木架;“案”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有点像小桌子。由此,处理一个事件的相关文件称为案件,保存的正式文件统称为“案件”或“卷宗”。“档”和“案”一起用,就是存放在档案架上的档案。档案这个词连续使用了300多年,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定义仍然是本义的深化和发展。
档案的载体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早期象形文字档案。通过对甲骨文的考证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几千年前的社会。
相信大家都从一些历史电影里看到过一些人物阅读写在竹木上的文献和书籍的画面。请注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竹简档”。早在殷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竹子和木头作为文件和书籍的书写材料。直到西汉,国家公文和私人著述主要写在竹简和木简上。2000多年来,竹简的档案在中国被发现过很多次,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解放后,各地发现了许多战国汉代的竹简和记载。
商代晚期,出现了铜锡合金制成的青铜器。当时人们把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称为“铭文”,后人也称之为“铭文”。青铜器一直使用到西汉。这些碑文长短不一,从400到500字不等。其内容也非常广泛,有的记载了各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有的记录帝王的封号和个人接受过的各种祖训、箴言;也有法律规定。这种青铜器铭文作为记录文字和事件的档案文献保存下来,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档案史料。
还有一种文件载体,出现在秦汉时期。那时,纺织业开始发展,生产薄丝。由于帛书具有质地轻薄、书写方便、透光、易折易卷、易存易读的特点,弥补了竹简重量大、不便运输、阅读和保存的缺点。所以,在秦汉时期,我们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宣读圣旨的宫廷文书,就是一种帛书档案。古代帛书档案中,字画都有左右或上下的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保存,再以档案、书籍、字画为保管单位,按古名仍称“卷”。
至于纸的出现,自然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文件载体。自近代以来,出现了其他形式的文件,如电影和照片。
近5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档案再次出现。所谓电子文件,就是能够被计算机系统识别,以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能在网络上传输的归档电子文件及相应的配套软件产品和软件。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材料供我们记录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我们前面讲的是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一般来说,它们是法律规定必须收集和保存的“国家档案”。根据档案的属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档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国家机关档案、企业档案、名人档案、家庭档案等。按内容可分为行政档案、诉讼档案、科技档案等。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声像文件、实物文件和电子文件;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
那么,是不是档案与公众关系不大?其实并不是。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句话,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而每个家庭又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可以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档案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比如你的出生证明就是你的第一个档案!无论以后的几十年,它都客观地记录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几乎一切:出生时间、性别、体重、健康状况、是否顺产、父母情况、接生的医院、医生、家庭住址,甚至你的脚印。至于照片或者DV,各种学历证明,日记或者工作笔记,各种获奖证书,生病的病历,结婚证,银行存折,工作经历证明,社会保险手续,甚至是在经营活动中买房、买车、购物、打白条、贷款的手续,整理保存后就是你的个人档案,也可以称为家庭档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档案的构成、我们国家文化的传承、我们国家历史的书写,都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