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获国家级奖项。

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贡献。”余跟小麦打了三四十年交道,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让小麦高产、高产。

于于65438-0979师从山东农业大学著名小麦专家于松烈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参与于老师主持的课题《冬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从1985到1987,于去了肯塔基大学学习作物生理学。

根据于的研究,超高产的理论基础是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分配,增加粒重。根据这一理论,课题组建立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利用这项技术,2005年和2006年,兖州孟晓镇望海村和王晨村生产了1.81亩“泰山23”小麦,“麦基22”小麦亩产分别为735.66公斤和4.21亩,树立了我国小麦高产的典范。该技术已在山东、河南、河北、皖北、苏北等地推广1.5亿亩,不同程度(400-600公斤/亩)引导高产田小麦增产,累计增产69亿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体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于及其研究组系统研究了强筋和中筋小麦蛋白质品质、淀粉品质和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发现过量施氮、底施氮比例过满或过大、灌水量和灌水时期不当是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和产量低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项研究,他们提出了同时提高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技术。2002-2005年,该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654.38+0.4亿亩,增加小麦产量39亿公斤,显著提高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稳定性,增强了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于是,继200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于主持的“小麦品质生理及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课题又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