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

不是现在人们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理论,而是那些人在反驳劳动价值论的时候,无耻地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了劳动创造价值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已进一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就要纠正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以及劳动价值论揭示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也就是说,价值,一种人支配人的劳动的社会关系,被说成是一种具体的财富,一种物质属性。

也就是说,所谓的GDP根本不存在,生产总量涵洞也不存在。它的真名叫“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的总和”。为什么GDP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概念?例如,如果苹果和梨这两种异质产品的增长率都是10%,就可以说产量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就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异质世界,显然没有去年生产21英寸电视和今年生产29英寸电视那么清晰。事实上,苹果和梨作为商品,只包含人支配人的劳动的同一时间关系,即它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力量,而不是具体的财富。

再比如:以异质方式出售的1磅牛肉的价值(交换价值)可能与出售的1吨牛粪的价值相同,但牛肉和牛粪的“有用性”是异质的,由此可见,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有用性”,而是一种人以与牛肉和牛粪相同的成本支配人的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

正如《资本论》第一章第二节所指出的,“有用性”是物质以那种形式的客观存在,所以不存在真正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引起了属性的转化。所以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就像空气和阳光是有用的一样,它们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它们不包含用金钱衡量的原子。

在这里,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与每个人的潜意识默认价值定义相冲突,每个人的潜意识默认价值定义是“有用性”,而劳动价值论则是用来针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解释资本主义所追求的金钱衡量的是什么原子。

所以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极其无耻的。不能反驳劳动价值论,就回去歪曲。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劳动的价值’这个术语中,价值概念不仅完全消失了,而且变成了它的对立面。这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就像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这种虚幻的语言来自生产关系本身。它们属于本质关系587系列的表现形式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中往往表现为颠倒,这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承认的,政治经济学除外。”

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说劳动可以创造人的劳动,“劳动的价值”等于诸葛亮的诸葛亮,这是逻辑错误。所以,不学着读《资本论》的左派,不得不先入为主地认为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的逻辑,他们已经失去理智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劳动价值论。根据植根于社会的语言关系的影响,劳动价值论被不自觉地修正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而不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的理论。右派显然乐见人们歪曲劳动价值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清楚地了解了这一点,还不得不去歪曲,可见他们的动机是坏的。

这里要毫不留情地揭示劳动价值论的真实逻辑,看看它是如何符合实际的。

价值(交换价值)实际上代表的是人支配人的劳动的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正如利润代表的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支配剩余劳动的权力。

用马克思的话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具体使用价值,所以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毫无疑问,如果剩余价值是具体的剩余财富,那么马克思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极端的,但如果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主导形式,那么马克思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一点也不极端。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支配人的行为(权力)而产生的,金钱游戏就是这样。正如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代表的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所以马克思把逐利企业称为阶级斗争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就好比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一定的距离所消耗的汽油能量。增值不是功劳。在使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价值是罪过。资本是有罪的,因为它吞噬劳动,把劳动奴役成价值。

“资本”通过资本之间的累积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完全排除了利润与物质生产效率和技术的关系,证明了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私有产权可以促进利润,但利润与真实的物质生产效率无关。

比如,平均利润率确实存在于不同的物质生产效率或效率改善不同步的行业。在《资本论》中,市场经济不是技术主导的竞争,而是积累主导的竞争。积累主导的竞争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平衡。它并没有优化资源配置,而只是一种社会支配秩序的平衡。如果你能在1秒内把几千亿资金转移到几千公里,一年生产几万台机器真的不可能,资本比“刚性生产涵洞”“刚性资源优化配置”灵活多了。

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不会慢慢等待“刚性最优资源配置”,而是必须快速扩张。只要他们的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他们的企业就有被收购破产的危险。因此,只要他们发现这个领域的资本利润率低于其他行业,就会出售这个领域的资产,或者购买利润率更高的资产,或者直接提高价格与利润率高的行业竞争,从而再次改变货币(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比例,达到以平均利润率(剥削率)为重心的平衡。

所以,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如果剥削率太低,就意味着他有失去资本家地位的危险,普通人确实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人有很高的物质消耗,而是要求人们交换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这样资本自然就赚到了钱,用钱衡量的原子(价值)就是人们的雇佣劳动。就像《资本论》预言会有贷款消费一样,各种形式迫使人们花费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进行交换。就像以前换房需要5年劳动时间,现在真的需要10或者20年。一份工作不够,就交换两份或多份工作,这样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GDP(雇佣劳动的总和)就会增加,资本博弈就会继续。当大家交流到生理极限,那么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所以劳动价值论揭示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这种金钱游戏,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劳动价值论运行的。

剩余价值实际上存在于生产中,而不是实现利润时。亏损企业只是一个是否转化为利润的问题。如果给工人和资本家生产1个蛋糕需要1个小时,实际上资本家只需要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进行交换,工资只是上涨的水。与商品价值(劳动时间)相对应的货币价值就像一艘船,也就是说,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到1小时就可以换成消费品。在这里,消费者和生产者是两个人。剩余价值在转化为利润之前是不存在的,但在工人交换工资的过程中已经存在了。在这里,即使是亏损企业的资本家也剥削工人,因为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时间(工资)小于支付给工人进行资本生产的劳动时间。克思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之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累积竞争,证明了低于这个剥削率的资本家随时都有失去资本地位的危险。也就是说,劳动者能够交换消费品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超过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可以通过消费的交换以利润的形式实现。现实中的“价格”(价值就是时间,价格就是时间和金钱的比例关系)、利润(剩余价值,劳动时间转化而来的货币价值)和工资,就是货币价值和这个例子时间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