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起源
唐三彩是唐代精美的陶器之一。盛唐时期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非常繁荣,而唐三彩是这种制陶技术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飞跃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有许多精美的唐代釉面作品,包括立体陶塑和各种类型的器皿。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文人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状各异的动物和鸟类时,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唐代发达的制陶技术。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用普通的泥土,运用火的艺术,制成不朽的艺术品,是唐代无数默默无闻的陶工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亮点。
唐三彩是什么?
唐三彩实际上是陶器的总称。因烧制于唐代,作品中最常用的颜色为黄、绿、白,故得唐三彩之名。事实上,它使用的颜色还包括蓝色、赭色、紫色和黑色。这种彩釉陶器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器技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和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的新认识而成功制作的。经过一个由粗到细的慢烧发展过程,著名的唐三彩终于在唐代献时烧成了。
唐代三色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找不到的,最早的记载是在民国时期。本世纪初,1905-1909,陇海铁路修建过程中,洛阳邙山一带因工程破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大量唐代作品。这批唐三彩运到北京市场,引起了国内外古玩研究者的关注和古玩商的青睐。从此,世人都知道了唐三彩的名字。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唐三彩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很久。当然,专业研究者大多称之为“唐彩釉陶器”。严格来说,后者更科学,因为从工艺角度来说,唐三彩是“釉”而不是“色”,但它是约定俗成的名称,影响广泛,所以维持这个名称具有普遍意义。唐三彩的流行和大量生产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7世纪到20世纪,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繁荣,国宾实力推动各方面发展。陶瓷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另一个角度看,唐代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奢靡和奢侈。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律令等级制度中对祭祀物品的使用,也就是唐代的三彩。到了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重葬之风。从皇室成员到文人阶层甚至普通百姓,都流行用唐三彩陪葬。重葬之风大大提高了唐三彩烧制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唐三彩有着非常广阔的海外市场。到了9世纪,唐朝的三彩陶器开始出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各国商人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将包括唐三彩在内的货物运回本国。据国外考古发掘,很多国家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更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部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查布尔。此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发现了大量的唐代三彩陶器,特别是在日本奈良的大安集遗址,还有不同形状的陶器碎片,如壶、瓶、罐、枕等。,已在福冈县宗乡县玉房山古墓中发现。一些国家从唐朝引进三彩后,仿制烧制出风格相近的三彩,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这些国家制作的三彩在风格上与唐代的三彩有所不同,但从这些陶器中仍可看出唐代三彩的基本风格。
唐三彩始于初唐,其间经历了初创期、成熟期、鼎盛期、衰退期三个历史阶段,大致与初唐、盛唐、晚唐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相同。7世纪初至8世纪,即武德时期至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漫长的焚经过程中唐三彩的初创期。其产品多为单色釉而非五彩三彩,品种较为单一。这一时期的产品以张士贵墓出土的釉陶和郑仁泰墓出土的彩釉陶器为代表。然而,这两座墓葬出土的陶器不能被视为典型的唐代三彩陶器。当然,唐朝的三彩肯定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烧制的。第二阶段是从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8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这个阶段包括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重葬之风正在蔓延。无论是皇帝的亲戚,还是文武大臣,还是老百姓,都有三种唐朝的颜色陪葬。今天大量的唐代三彩都是这个时期的,其烧制数量和质量代表了唐代三彩的最高水平。8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落,三彩唐朝的生产也进入了衰退期,法规制度和重葬之风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燃烧成了强弓的终结。随着唐政权的灭亡,唐三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洛阳唐三彩”是今天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洛阳是唐三彩的起源地。其实这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因为洛阳只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但至今没有发现烧制唐三彩的窑子。离洛阳不远的河南省珙县,是唐三彩的故乡。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唐代三彩陶窑多分布在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珙县、陕西省耀州、铜川、河北省内丘、临城等地。此外,还有四川邛崃。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省珙县的唐三彩窑。
唐三彩种类繁多,包括器皿、立体雕像、明器和家用器皿。从现存的唐三彩品种来看,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最完整的手工艺品,几乎没有一件能超越唐三彩的品种。总结起来,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物雕像(包括人面兽身的镇墓动物)
人物雕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俑,唐代的俑也有很多种,如文官、武士、天王等大型作品,也有镇墓俑或镇墓兽带人头兽的。男俑、女俑、男马俑、女马俑、胡俑、逗比俑等中小型作品。平民俑、武士俑、天王俑、镇墓兽通常出土于皇亲国戚和高官的墓葬中。这些作品一般都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能达到一百多厘米。
二、动物雕像(包括鸟和动物)
除了各种陶俑,唐三彩的动物雕像也是丰富多彩。在各种动物雕像中,马和骆驼最引人注目。唐三彩中出现如此多的马和骆驼,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唐三彩中还有其他动物,如猪、羊、兔、鸡、鸭。
第三,生活用品
唐三彩中最常见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皿,如碟、鼎、洗、碗、壶、罐、瓶、像、碗、枕等。那些器皿有吃饭器皿、学习器皿、化妆器皿、储物器皿等类别,但大部分可能是作为随葬品,因为从实物上看,大部分器皿都是墓葬出土的,尤其是一些小器皿,没有价值,只能是随葬品。
第四,模式
唐三彩中还有一款模型产品。作为随葬品的一个方面,唐三彩造型的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死去的人过上和以前一样的生活,通常会在一些有地位的墓葬中布置各种模型,这在历代墓葬中都可以看到。
唐三彩仅限于唐三彩的制作。随着唐朝的衰落,唐三彩也消失了。唐朝以后,唐三彩的制作技术在北方地区流传,包括契丹的三彩和北宋的三彩,还有金代的三彩。但他们的艺术水平不如唐三彩。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