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眼光讲述“茶马互市”的故事
像唐朝的这只喜鹊,宋朝的契丹,甚至古代的夏晋吐蕃王国,吃肉喝奶酪的人,也是不擅品茶的。所以明代条河西宁一带的西番都是茶马持有。
.....明代,茶叶的贸易不是专制的,而是禁止私人茶叶出境。违者斩首,设立茶马司,便于与西番泡茶。同时,在产茶之地,十株中有一株,无主茶树,十株中有八株,为了茶的需要,能做到全心全意,不过是“降服西戎之术”。所以,中国茶叶传到外国,一方面是因为外国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无力稳定外国,或者需要外国的马,他不得不为所欲为,与他们进行茶叶交易或者扣留。所以唐朝征税后,茶叶内部由国库保管,对外安全。(摘自黄先帆《古籍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马互市”的由来
【唐宋茶马贸易安化古道图】
唐宋时期茶马贸易的安化古道图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之间以茶换马或以马换茶的传统贸易交流。湟源——茶马互市湟源县西邻西藏,是古代汉朝西部最边缘的地区。这一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汉藏贸易的“口岸”,是著名的“茶马互市”之乡。茶马贸易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施的一项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原型
茶马贸易的雏形起源于5世纪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规则逐渐形成,到了宋代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立了专门从事茶马交易的机构,如“报茶监署”。明朝基本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场所设置了“茶马司”。
茶马贸易
茶马贸易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直到宋代才成为定制。为什么宋代统治阶级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境安全。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境少数民族买马,但这些地区的牧民逐渐用卖马得来的铜钱锻造兵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宋朝的边境安全。于是,太平兴国八年,宋朝正式禁止用铜钱买马,改用布、丝、茶、药材进行易货交易。为了使边境贸易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设置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管茶叶的收益。”凡市在四一,率易与茶。“这就是茶马贸易的起源。而且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民的重要方式。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藏族人非常依赖茶叶,茶叶可以解毒治病,缓解油腻,帮助消化。所以控制了茶叶的供应,就相当于控制了藏民的生活。因此,茶不仅成为宋代以来中原王朝与西北、西南地区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也是与藏族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对维护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宋朝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边境管理政策。其次,通过茶马贸易,也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求,为朝廷解决军事需要提供了巨额的茶叶收入。
茶马互市的政策制定
茶马互市政策确立后,宋朝在金、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开设了马市,从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中交换了大量的优秀马匹,以保卫王朝的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在四川五市和甘肃三市。四川的五场主要用来和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的三场全部用来和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代不缺马,所以边茶主要以白银和土货交易。明初,茶马互市再次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中叶才逐渐废止。
“茶马互市”作为一项重要制度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项重要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边贸茶”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的货物种类大大增加。藏民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丝绸、布匹、铁器等其他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内地对皮革、黄金以及藏区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更大。这样,汉藏贸易范围更广,“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日益繁荣。直到清文宗皇帝下令废除地方养马场,地方部队所需马匹全部自行购买,停止了政府兴办的茶马贸易,延续了400多年的茶马贸易终止。
唐宋时期茶马贸易的演变
隋唐时期,互市有专门的政府机构。例如,在隋朝,有一个“市场监督”机构来管理包括族际贸易在内的事务。[6]唐朝初期,使用隋朝的“尸佼监”互助市场管理机构。632年,唐太宗把尸佼监察的名称改为“尸佼监察”。武则天悬拱元年(685),曾改名为“通世鉴”,但不久又恢复为“互世鉴”。⑦机构的反复调整表明高层决策层对全国互市的重视,对理顺互市管理渠道持积极态度。
在唐代茶马贸易出现之前,中原王朝或农业民族主要是用金、银、丝绸和各种手工艺品换取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和其他畜产品。历史上,这种交换所需商品的民族贸易被称为“丝马贸易”。丝马贸易在历史上长期保持,曾是中原王朝或农业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治接触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国关于茶的记载比较早,茶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发生在唐朝以后,或者准确的说是中唐以后。
中原也是到处都有卖。
茶在古代是没有食物的气味的,但在最近的晋宋时期,吴人采摘它的叶子来煮茶粥。从开元天宝(713-756)开始,就有了一点点,德国(756-779)历法也很多,建中(780-783)以后兴盛。
据《冯仕文吉剑》记载,唐代,南方茶叶丰富,消费广泛,中原各地都有茶叶出售和消费。不仅如此,当时饮茶已经到了“穷通宵,始于国中,流于塞外”的地步。唐代就有“郡因南邻茶山而名”的例子。到了唐代,刮“茶”字就有了“茶”字。陆羽写的经典著作《茶经》,标志着茶学的产生。茶初征税,说明有比较系统的茶叶政策;茶叶开始卖了,一场茶马互市开始了。【⑩】唐代,中国茶叶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之风更加盛行。饮茶的习俗从南方地区扩展到了广大的北方地区,甚至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把饮茶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唐代茶学家陆羽所著的不朽著作《茶经》不仅在内地广为流传,而且对边疆少数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数民族要求和平。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突厥、吐谷浑等西北少数民族求和,唐朝下令批准这一请求。唐朝同意在乘风卫戍(今青海贵德)交换市场。唐朝时,李渊等人被派往吐谷浑“与敦讲和”。有学者指出,吐谷浑与唐朝的互市实际上是唐朝首先提出的。与其说是吐谷浑要求互市,不如说是唐朝的要求,有道理。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唐朝面临的紧迫任务。此外,对战马和畜力的迫切需求以及与强大少数民族关系的缓和也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唐朝及时恢复了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现了“杂兽为野”的盛况。今天,我们很难确定当时双方用于互市的是什么,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内地生产的丝绸制品和茶叶是唐代互市所用的基本内容,而牲畜是少数民族用于互市的主要商品。唐玄宗统治时期(713 ~ 741),长安政府曾“派遣使节、仪式等。,它将在石头的国家和城市。”它显然具有官方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贸易的性质,而不是一种政治性的朝贡贸易。当时互市既是中原王朝的愿望和要求,也是少数民族的需要。比如唐玄宗开元年间(713 ~ 741),突厥忽骑可汗苏禄,曾向安西互市派出1,000匹马。[15]虽然由于具体环节出现问题而没有成功,但反映了各民族对互市的强烈需求。
对正常的民族贸易有很深的了解。
唐初最高统治者对正常的民族贸易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这是和平时期互利的经济活动。正如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所指出的,“国家与突厥和解时,蛮夷甚欢,兵歇互市。方便了国家购买土耳其的马匹和羊群,也方便了土耳其人互相充实。[16]事实上,按照唐玄宗的说法,当时人们认识到国家共同市场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即唐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贸易,如丝马贸易,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中央王朝的财政负担可以接受。如果出现赤字,必然会成为经济压力。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对与突厥人的丝马逆差表示不满和担忧:
以前可汗在日本,一年只有三四千匹。由于马匹不多,事情就好办了。此地有一万四千匹马,初生可汗,我又成了父子。我回不去了,所以一直留着,算起来五十万匹,也是国礼,而且在世界各地出租,花费无穷。
特别和平城,因为这个马价,住宿有点晚,罗大干还没回,不是留下来的理由。知道这个我就放心了。今天很容易续签市场,希望很快,就是送回日本的时候,不赊账。如果这里还是我说了算,活着也没什么区别。之后,就需要接受马来西亚了。比如可汗刚来的时候,有个协议让交易变得容易,要花很长时间,不是限制。[17]
据唐玄宗记载,当时唐朝与突厥之间交易的绢马数量为每年3000-4000匹。如果年交易量达到14000匹,就需要50万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唐朝的正常承受能力。当然,从唐玄宗的圣旨中也可以看出,唐朝初期,中央政府与突厥之间的丝马贸易相当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