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奸诈还是忠诚?
皇帝起用大臣,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力,而是“忠奸”。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忠臣”,就非常信任他。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汉奸”,一定会排斥他。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会把“忠奸”这个问题作为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在这个标准的统一光照下,历史人物被放入不同的序列。
比如《史记》、《酷吏列传》里面的人物,基本都被当成了汉奸。《滑稽故事传》中的人物是作为“难伺候的忠臣”而存在的。既然“忠奸”这个问题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忠臣,什么是汉奸呢?“忠奸”问题在古代确实很重要,但“忠奸”并没有标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岳飞。无论历史评价还是民间评价,他都是绝对的忠臣。
然而,宋高宗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叛徒,杀了他。另一方面,秦桧也是公认的叛徒,但宋高宗认为他是忠臣,非常重视他,给予他“独立”的地位。比如小沈阳。我们都知道他是汉奸,嘉庆也认为他是汉奸,但是甘龙认为他是忠臣。即使乾隆知道小沈阳是一个腐败的人,他仍然认为小沈阳是一个忠臣,不会惩罚他。比如袁崇焕,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都视他为汉奸。但在后来的历史中,他被定性为忠臣和民族英雄。
这些大臣,不管怎样,最后都给了他们一个历史上确定的评价。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大臣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他们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忠诚还是奸诈。如霍光、曹操等人。霍光和曹操掌管朝鲜的国事,他们掌管朝鲜的一切事务。按理说,他们是奸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皇室都有很大的帮助,似乎应该重新成为忠臣。
那么,他们是忠诚还是奸诈?到现在还是没有定论,变成了这样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不能改成“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正确的”,这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忠奸”应该有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第一个标准:是否忠于皇帝。这也是古代最公认的标准。
这里的皇帝,当然可以继续宽泛一点,这句话就变成了:他忠于他的主人吗?例如尉迟敬德和徐茂公。李世民认为他们是忠诚的臣民。当他们落在别人手里时,李世民试图把他们争取过来。他们明知道现在的主人不是英明神武的主,却不愿意翻脸,依然为此而战。直到他们的主人被杀,他们才叛逃到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这样的人被称为“纯臣”,这也是最忠诚的表现。按照这个标准,《三国演义》也把黄忠刻画成忠臣,把魏延刻画成奸臣。但是,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好用。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像秦桧和小沈阳这样的人也忠于他们的主人,但是我们认为他们是奸臣。所以,把忠于皇帝的人视为忠臣,显然是不准确的。
第二个标准:对国家的忠诚。在古代帝国社会,家庭和国家其实是连在一起的。皇族代表国家,有皇族就有国家。但有时,王室和国家是分离的。比如岳飞,宋高宗认为他对皇族不忠,对自己也不忠。但岳飞认为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复辟国家,是一个忠臣。背面的“精忠报国”就隐含了这么深的含义。再比如曹操,他确实绑架了汉献帝。对于汉献帝来说,一定是不忠。
但曹操的努力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他是国家的忠臣。皇室和国家在一起最好。但皇族脱离了国家,作为忠臣,就应该选择国家。第三个标准:是否忠于人民。如果皇帝大乱,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选择“谏死,斗死”这样的忠臣。但有些愚忠,对国家和人民帮助不大。
在古代,最重要的忠臣其实是一心为民的人,这应该是忠臣的最高境界。然而,这种最高境界有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例如,李渊和李世民反叛隋朝,建立了唐朝,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他们是忠臣吗?例如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的四个统治者推翻了混乱的商纣王,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他们是忠臣吗?可见,忠臣的标准虽然很确定,但仍然是永远有争议的。(参考: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