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景清寺基本介绍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这座寺庙的名字有两层含义:
①指南宋景清寺,据1350所写“景清寺”,宋代绍兴元年(1131)和(伊朗人Sielaff)的富商纳智布·穆齐西鲁丁在泉州南部创办了此寺。元九年(1349),全州伊玛目丁主持修缮,金阿里捐资重修(见《景清寺》)。据考证,这座寺庙和元代泉州的其他清真寺一样,都毁于元末战乱。
②指北宋泉州的爱素哈布寺(见本文)。元末明初,泉州口岸损毁严重,泉州仅存1伊苏哈布清真寺。公元15世纪中叶,泉州穆斯林修复该寺时,赵在寺额题写“景清寺”字样。明二年(1507),教长夏集资镌刻“景清寺”碑,立于伊苏哈布寺,使伊苏哈布寺享有寺之名和历史。后来中国文献被引用,代代相传。20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对伊苏哈卜寺保存的阿拉伯文纪念碑的考证,伊苏哈卜寺不是景清神庙的历史事实已经大白于天下。然而,人们仍然称伊苏哈布寺为景清寺。由于主礼拜殿的穹顶无法复原,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修建了一个小型礼拜殿,即“明山殿”,为中式建筑。由于大殿狭小,只能容纳30人祈祷,穆斯林经常在露天古殿举行主祭(目前在泉州居住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大殿前有一个石制香炉,原是天坛的旧遗物,后来供奉。寺内有“泉州伊斯兰教史迹展室”。国内外史学界对泉州伊斯兰教古迹的调查非常重视。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人士、学者、专家来泉州考察伊斯兰教古迹的络绎不绝。我们国家也多次到泉州考察,做了重要指示。最近,有关方面正在计划重建伊斯兰王寺,以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使其更加光彩夺目。
自景清寺建立以来,历代穆斯林先后集资修缮,并立碑为训,予以保存。寺内还有值得关注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中文和阿拉伯文石刻,特别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布的保护穆斯林和景清寺的圣旨碑文,至今仍完好无损,嵌在寺北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