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杀父篡位的皇帝很少,而游牧民族却很多?

第一,儒家伦理的完善

《西周之礼》说:“忠信为礼之本;义理,礼之文也。无基础,无文字。”所以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在确定亲友、定疑、辨异、明辨是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西周的礼乐制度也作出了明确的阶级划分,包括君主父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等等。

后来西周礼仪崩溃,中国社会进入春秋战国乱世。继承了西周大量礼乐制度的鲁,也诞生了主张伦理道德的大儒孔子。《论语·颜渊》中有一句话:“齐景公问孔子政治。孔子对他说:“君君,臣,父,子。“后来就有了‘夫妻’的说法。

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再次大发展,出现了“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当时的选官主要以“科举制”和变种的“九品中正制”为主,非常重视孝道,进一步强化了父子伦理观念。

在此后的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被统治者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三纲五常”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任何胆敢杀父的人,都会遭到全世界人民和历史学家的唾弃,会被长久铭记。所以在汉人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很少有皇帝杀父。

第二,继承制度的完善

皇位继承和民间继承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包括“父死子承”和“兄终和”,其中父死子承包括“第一长子继承制”、“指定继承人制”、“密诏储制”等等。

如皇帝是长子继承制的直接受益者,而汉武帝是指定继承人制的受益者,嘉庆是密诏制的受益者。

总之,只有一个人可以继承大一统,这个继承人是有法律保障的。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还乳臭未干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平庸的人,继承了皇位,但天下依旧太平。

三:皇权的加强

历代皇帝当了皇帝后,并不像普通人一样和家人住在一起,吃一日三餐。事实上,嫔妃、皇后、亲王、王子等人一般都根据各自的等级和地位有自己的住所。

贾《龚燕疏》:《案·内则》云:父子受命,居异宫。父子同宫;两宫也有分别,也是四方宫。”

通常情况下,如非必要,亲王或太子不能随意见皇帝,更不能进入皇帝的后宫;嫔妃不能随便见皇帝,皇帝也不能指定和哪些嫔妃睡觉,所以他要翻牌子,所以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得不到皇帝的宠幸。

这就降低了皇帝被太子暗杀的可能性。

此外,皇帝在设置官员方面也煞费苦心,设置丞相帮助处理政务,邱/司马帮助掌管军队,设置帝国帮助监督文武官员,设置三省六部,大理寺,设置宗仁府、锦衣卫、东西厂、贴署、廷尉监、等各个部门来划分权力,监督文武官员和各种皇族,包括你的王侯。

种种措施保证了皇权的强大和皇帝的至高无上,所以一个皇子即使要杀王篡位,也要权衡自己的实力。

游牧民族大多地处严寒之地,物产匮乏,农耕文明落后,粮食产量不稳定。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生存下去,不同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所以与汉族相比,游牧民族的民风更加彪悍,更加崇尚武力。

也是因为经常爆发战争,所以游牧民族总是尊重强者,崇尚强者为王,只有强者才能成为领袖。当领导者软弱时,他需要另一个强者来代替他。

所以对于很多游牧民族来说,只有强弱之分,没有父子之别。儿子夺父位是天经地义的,别人夺位也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皇位候选人的普遍性。只要你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就可以参与王位的争夺。

所以游牧民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其实比农耕文明更加激烈,这也是游牧政权往往一夜之间崛起,然后短时间内衰落的根本原因。

甚至为了节约资源,也有儿子继承皇位,嫔妃的情况。当时,王昭君去了边疆,和呼韩邪单于结了婚。呼韩邪单于死后,他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再婚。

由于文明的差异,中国历史上杀父篡位的皇帝很少,但游牧民族很多。事实上,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这都是基于现实和文化传承需要的最佳选择。

当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广泛任用汉族官员,开始逐渐汉化,这就是汉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