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进化史是怎样的?

cpu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

1阶段(1971—1973)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的时代,通常称为1代。其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技术,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芯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简单,主要采用。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74-1977)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二代。它们的特点是采用了NMOS技术,集成度提高了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了约10~15倍。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978-1984)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三代。其特点是采用了HMOS技术,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比二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分段存储机制,硬件乘除部件,一个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的微机产品包括IBM的个人电脑。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985-1992)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也称为第四代。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654.38+0万个晶体管/芯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它能完成每秒600万条指令。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1993-2005)是奔腾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五代。内部采用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有独立的指令和数据缓存。随着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微型计算机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第六阶段:

第六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芯”是领先的节能新型微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出色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