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文化
唐宋以后,福建大量客家人从豫皖迁入,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三明、刘清、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客家的家族制度、婚丧嫁娶、庆典、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以中原汉族的习俗为基础,吸收融合了许多迁徙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闽西客家人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奇特有趣。晚上,男人的婚礼队伍可以到达女人家。女方把家里的灯都吹灭了,新娘才能出去,直到男方进来,用他带来的灯把家里的灯点亮。出门前,新娘要站在一幅八卦图和太极图的米屏中,脱下旧鞋穿上新鞋,称为“过米屏”,象征着对故土的辞别和创新。然后,新娘被父亲抬出家门,上了车(古代是坐轿子),继母家往车上泼水,表示“嫁女泼水”在婆家生根发芽。新娘上车时要大声嚎啕,表示舍不得父母,有孝心,婚后有好运,称为“哭求好命”。
不管路途有多短,新娘必须在天亮前到达男方家。途中也要避免遇到其他婚礼队伍,抢着庆祝。一旦见面,两位新娘会交换手帕以示友谊。到了男方家后,新娘被一个有福气的女人拖着一个盛满橘子(香甜吉祥)的圆盘,穿过烧炭的炉子进门,以示富贵。用米筛盖住或踩在上面,叫“盖米筛”,意思是丈夫和女方一起唱;还有伞遮着,慢慢走。当新郎新娘进入灵堂祭奠时,男方家人开始招待亲朋好友。酒席上,婆婆坐在最上面的位置,上菜时唱着“吃鸡,新郎新娘是好夫妻”。“吃猪心,全家同心”;“吃了猪肚,子孙就开始大(有前途)”等。,等妈妈和叔叔把饭端上来,大家就可以动手了。
节日
客家的农历新年假期有很多种,一年有35种。比如大年初一,客家人要先祭祖,再去庙里进香,说话做事也有很多禁忌。从第二年初二起,有“新郑祭墓”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三祭和香烛,祭扫祖坟;初三是“穷日”,一般不出门;第五年初五,“开小本”,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农历七月初七,妇女们早早出门,采集菠菜、芹菜、茴香、葱蒜、韭菜、芥菜、大白菜等七种蔬菜,煮熟了吃,以求勤快、精明、富裕。正月十五,庆祝宵远,各行各业全面恢复正常。此外,五月的第七天是木匠纪念大师盛桥的生日。5月13日,商人纪念关帝生日。七月七日,织女“七星娘”献;8月15日,中秋节妇女请来了“菜篮子神”,扫帚、帽子、餐桌神。9月13日,铁匠祭炉主;9月14日,泥匠祭祀柯野大师,等等。
客家人非常重视合住的传统。大而封闭的土楼最集中地反映了他们民族聚居的特点。一般土楼平均住几百人。
规定饮食
客家饮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菜肴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煮一大锅红烧肉。类似的大锅菜还有腐乳、酸笋、红烧狗肉等等。竹笋多用于菜肴。历史上,客家人还开发了多种干菜,如武平猪胆干、上杭萝卜干、永定干菜、连城地瓜干、宁化鼠干、长汀豆腐干、明溪肉干、刘清笋干等,统称闽西“八干”。因为这些地方在古代都属于汀州,所以也叫“汀州八支”或“汀州八支”。传统民间宴席流行“八碗”、“五大盘”。第一碗菜一般是酿豆腐。据说乾隆皇帝喜欢吃酿豆腐,所以这碗菜在这里被称为“皇帝的菜”,身价倍增,所以要端上第一碗。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色饮品。据说这种药用饮料起源于商代伊尹发明的汤,现在在客家祖地石碧是正宗的。磨茶的制作是将茶叶、酒曲、盐放入陶瓷磨碗中,用香樟、楠木、枫树、茶叶等树木的研磨制成茶糊,加入香料和食物,倒入开水将其盖住,几分钟后即可食用。日常饮食中可以使用各种食材,包括肉茶、素茶、药茶、主食茶、辅食茶、自用茶、待客茶等等。其特点是气味芳香,沁人心脾,口感清爽。它不仅是一种饮料,也是一顿饭。
音乐
一次又一次,奏响和谐盛世的欢乐,所有的苦难都被轻轻从弦上卸下,所有的快乐都从心底涌出...10月,闽西客家艺术团在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为游客表演了十遍客家音乐,赢得游客阵阵掌声。
2006年,闽西客家樊氏音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樊氏又称“客家十环”、“戏十种”、“十景”、“聚环”、“十班”、“聚迷”、“助迷”。之所以叫“樊氏”是因为乐队使用了二胡、挂规、椰树、板胡、秦越、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以及板、鼓、锣、钹、铃等打击乐器***10件。乐队的组合,除了二胡、扬琴、秦越、竹笛、小锣、钹等主要乐器外,根据乐队掌握乐器的天赋而增减,可以是七八个,也可以是十五六个。是一种民乐,原本用宫池记谱法记录,不能唱,但可以背。主要以行进模式演奏,主要用于祝贺婚礼、寿宴、生日、要第一等喜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樊氏”在闽西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闽西客家的永定、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县,深受群众喜爱。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几乎都有演奏樊氏音乐的阶级俱乐部,而且大多数是业余娱乐团体。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文艺工作者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用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十首乐曲,填充革命新词。比如广为流传的歌曲《送郎为红军》,用了十首曲子的曲调,用来宣传革命真理,鼓舞人民斗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我国传统民间文艺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也为闽西客家十首乐曲增添了光彩。
连衣裙
客家妇女的凉帽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顶独特而别致的圆帽,用薄薄的轻蔑的碎片或稻草编织而成。帽顶用布片缝制,有的绣有花朵(多为梅花);边缘四周,除了正面,还挂着5寸不同颜色、统一折叠的布。年轻的未婚姑娘要在挂布两端织两条五颜六色的缎带,可见客家姑娘是否有婆家。这种帽子特别能遮阳,沿帽沿垂下的彩布和丝带也能引来微微的微风。客家人习惯称之为“凉帽”,至今仍为永定、武平、上杭、长汀等县的许多妇女所喜欢。